論濱海鹽堿地城市綠化的可持續發展
論濱海鹽堿地城市綠化的可持續發展
高衛斌1 宋吉平2
(1. 山東省東營市園林綠化處 257091 2. 山東省東營區城市管理局)
前 言:我國的渤海、黃海和東海濱海平原分布著大面積的濱海鹽堿地。認真分析制約鹽堿地城市園林綠化可持續發展的諸多因素,以生態園林理論為指導,充分認識城市綠化可持續發展在本地區區域經濟發展中的戰略地位和作用,進一步明確鹽堿地城市園林綠化的方向和趨勢,對于鹽堿地區經濟與社會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具有十分深遠的意義。
一、制約因素
影響濱海鹽堿地城市持續發展的制約因素有許多,其中植被生態、水資源、次生鹽漬化是環境因素中最重要,也是影響園林綠化最明顯的三個因素。
1.生態系統脆弱
濱海鹽堿地區植物資源相對貧乏,歷史上的粗放耕作、盲目墾殖、圍海造地等使原有的濕地生態受到進一步破壞,森林覆蓋率低,且植被相對單一、貧乏,穩定性差,沒有從整體上形成應有的生態防護林體系。
由于受海水侵蝕、河流改道和人類生產活動的影響,鹽堿化危害有不斷加劇的趨勢,加上水資源緊張,使原生植被引起逆向演替,工業三廢、城市污水使環境更加惡化,這一切使生態系統受到影響,城市綠化工作變得更加因難。
2.水資源短缺
淡水資源短缺,城市供水緊張,濱海鹽堿地城市面臨水資源危機。高礦化度地下水不能采用,河流便成為唯一的淡水來源。處于河流下游的地區受到上游引水量加大、地下水超采、氣候干旱、水資源浪費和水質污染等影響,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以黃河三角洲為例,建國以來,因上游地區對黃河水資源開展利用呈上升趨勢,造成中下游來水逐年減少。據資料統計,50年代年均入海徑流量為480.
3.次生鹽漬化危害加劇
濱海鹽堿地區多是退海之地,呈高鹽性。由于年降水量較少(或多集中在雨季),蒸發量大,地下水位高且水質惡化,土壤鹽堿化程度不斷擴大。土壤次生鹽堿化是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不利的自然因素是土壤發生鹽堿化的前提條件,人為活動的干預,則促進了土壤次生鹽堿化的形成和發展。不合理的綠地澆灌方式,如灑水車噴灌,水分不滲入地下,僅局限在地表,引起了土壤的返鹽。
次生鹽漬化使土壤溶液中鹽分濃度提高,植物根系吸水受限,進而出現反滲透現象,造成生理干旱;植物吸收的鹽類離子,引起中毒或生理功能失調;土壤孔隙被堵,結構變壞,通透性差,微生物活動減弱,土壤肥力下降。危害的最終結果使樹木生長緩慢,觀賞價值降低,甚至死亡;草坪嚴重退化加劇,出現斑禿,甚至大面積死亡,影響景觀效果,直接威脅城市綠化的成果。
二、濱海鹽堿地現有綠化模式的局限性
現有的濱海鹽堿地綠化模式中主要有微區改堿、淡水洗鹽、管線排堿及更換客土等綠化等。其中的微區改堿、淡水洗鹽、管線排堿只是局部應用,客土綠化占相當大的比例。重點地段、重點工程、道路綠化實行客土種植,是迅速見成效的有效手段,但大規模客土則是對土地資源的嚴重浪費,具有明顯的局限性。
1. 客土挖運在破壞了外地土地資源地形地貌的同時,也破壞了客土地段的原土資源;
2. 鹽堿土有它本身的進化演替規律,從土地生態角度講,挖除原土就破壞了土地表層的某種平衡。因地下水位升高,蒸發量加大,客土發生次生鹽漬化的趨勢是難以避免的;
3.?客土綠化成本巨大,客土費用約占綠地成本的2/3,加上客土建植草坪多是冷季型進口草坪,澆水修剪頻繁,建成后養護、管理成本逐年遞增。不難看出,建立在巨大資金支持基礎上的客土綠化,浪費了土地資源、水資源,并因管理費用提高,限制了城市綠化面積的進一步擴大。
4.?不利用鹽堿土的改良,破壞了鹽堿地的土壤種植物演替規律,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生態環境的進一步惡化。
三、濱海鹽堿地城市綠化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對策
針對濱海鹽堿地的特點,建立生態園林綠地系統,是實現城市綠化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方針,應該從尊重鹽堿地自然演替規律入手,宏觀規劃上弱化城區界限,農業、林業、水利、公路各部門多行業統籌規劃,將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作為國土規劃的一部分。本著產權明晰、統一規劃、分頭實施的原則,保護重建濕地生態系統,發展生態大園林。
1. 建立生態網絡體系
濱海鹽堿地城市地域綠化都是平原綠化,大的風景區、林網配套的農田可稱為面,河道、公路綠化和沿河防護林可以稱為線,城市村鎮綠化、大型苗圃可稱為點,構成從內陸到海濱、從城市到農村縱橫交錯的以人工濕地為主的生態網絡體系。城市綠化作為這個網絡上的一個點,它的規劃范圍在市區和郊區,或者說整個城市規劃控制區,形成相對獨立的城市綠地系統,稱為生態園林,亦即大環境綠化。
2. 鹽堿地城市生態園林建設的原則
濱海鹽堿地園林建設綠化除遵循生態園林的一般原則外,應該有其獨特的內涵和要求。鹽堿地生態園林建設,應著重突出濱海鹽堿地的生態園林建設的基本原則。
(1)尊重自然的原則
濱海鹽堿地城市規劃和建設應制定相應政策,注意保護好城市規劃區內的非建設用地,如農田、廢棄地等,同樣也要保護好近期不進行建設的建設用地。不能隨意劃定取土場,不能將原地形挖得支離破碎。在這些零星的農田用地、低洼不平的原生鹽堿地在內,內藏豐富的鹽生植物物種資源,體現著鹽生植被自然演變交替的復雜性,向我們昭示著科學合理的改鹽規律。我們要向大自然學習,研究植被演替過程中的規律,采取根本性技術措施,保護原有生態系統,堅決反對違反自然規律、急功近利的短期行為。把鹽堿地綠化作為百年大計去研究、去實踐。
(2)整體優先原則
即局部利益服從整體利益,近期效益服從遠期目標。建國以來,根據濱海鹽堿地的自然特點和發展農業生產的需要,濱海鹽堿區農業生產以建立排灌系統、營造防護林為主,有效地發揮改堿設施作用。城市建設和城市綠化過程中,如能有目的地保護現有河渠、林網,有計劃有選擇地建造濱河綠地和防護林帶,就能促使地下水位逐年降低,土壤和小氣候逐步得到改善。城市規劃區內外,大片的農田是“準綠地”,它對城市環境的改善作用不可低估,這部分農田如果能夠有效地保護,一方面,可以保護當地農民的利益,獲得現實的經濟效益,另一方面可以改善城市環境。這部分農田被人為破壞則不可逆轉地引起生態環境的進一步惡化。這部分農業用地來之不易,改造成郊區林地或防護林,比在鹽堿地上造林容易得多。由此看來,現有農田林網加以完善,可成為城市建設近期的防護林體系,按規劃建設高標準城市防護林是城市建設遠期投資少、見效快、效益巨大的環境工程。
(3)集約化原則
持續發展的城市綠化應當從傳統的粗放型轉向高效的集約型。集約化包含兩項內容:一是在有限的土地資源內充分合理地利用現有的地面設施尤其是農業設施,如河渠、農田、林網;二是探求應用耐鹽人工植物群落的方法,開展科學研究,認識和掌握水鹽運動規律,平衡投入和產出的關系,杜絕不計成本、不計資源效益的掠奪式建設,減少各種資源和材料的消耗;三是對綠化空間的追求。濱海鹽堿地城市綠化應提倡垂直綠化和水體綠化,追求城市綠化的生態效益,而不能把片面追求綠地率作為唯一指標,應重點突出生態效益和環境質量的提高。
(4)本地化原則
是指充分結合地域氣候特征、延續地方文化,體現鹽堿地城市綠化的多樣性。治海鹽堿地分布范圍廣,而每個地區流域的地理位置、氣候特點、土壤類型存在較大差異,地域文化也各不相同。這有利于充分利用鄉土植物材料,創造不同的植物景觀。就改堿技術而言,雖同是濱海鹽漬土,但性質卻不盡相同,應相互借鑒。譬如,城市中心保留或建設的小規模濕地(江蘇鹽城),結合城市污水處理建成的生態園(山東壽光),路域綠化中建植連片藉池(山東東營),廢棄鹽土改造利用(天津)等,都是結合當地特點的成功之舉。本地區原則應形成地方風格,體現地方化,避免千篇一律和貪大求全。
鹽堿地城市綠化可持續發展是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宏觀要求和重要組織部分。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必將成為二十一世紀鹽堿地城市園林綠化的主流。
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