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城區植物造景
淺談城區植物造景
蘇小萍 樊劍鋒 盧國成
(廣東佛山市三水園建綠化工程有限公司 528100)
摘 要:隨著現代化城市的飛速發展,城鎮環境已成為各方面關注的問題。改善城鎮生態環境,是人們共同追求的目標。本文從植物造景的原則;植物造景的布局;植物造景的材料選擇三個方面闡述了植物造景的過程以及造景的創新手法。
關鍵詞:植物造景 城市住宅區 布局
目前城鎮環境已成為各方面關注的問題。改善城鎮生態環境,是人們共同追求的目標。多年經驗證明,城市的植物造景就是很好的解決方法。首先,植物造景要重視歷史淵源。從古至今,植物造景一直注重文化內涵,富有詩情畫意。一方面,人們特別是我國早在春秋戰國諸侯各國在造園造苑就對植物對植物具有深厚的感情。另一方面,隨著傳統文化思想的發展,古人更把植物性格擬人化,將植物的某些特性結合傳統詩畫藝術,進行比德賞頌。其次,植物造景對于人類的健康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這是因為:①綠色植物能制造氧氣。②植物能吸收空氣中的有害氣體。③植物能夠凈化空氣。④植物能減弱噪音。
1. 植物造景的原則
植物造景應遵循主題性原則;美學原則;藝術性原則;生態性原則;文化性原則;經濟性原則。
1.1 合理配置植物
遵循地域性植被的生物學規律,應用植物生態位互補、互惠共生的生態學原理,科學配置人工植物群落,體現生態環境林的文化特色和地方風韻。 林木栽植以群落組合為主,疏密有致,高低錯落。依據植物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的光合作用功能和某些樹種分泌植物殺菌素的生物特性,運用擬生造林學原理,配置生態保健型的人工植物群落。其模式結構要求加大復層立體綠化,突出生態保健功能,兼顧景觀質量要求。針對交通流量大或周邊環境有較大污染的居住區,強化森林植被吸收有害氣體、吸滯粉塵、削減噪音等生態環保效應,減輕環境污染對人體的危害。1.2 環境和諧
依據綠地的地形、地貌和周邊環境造景,做到橫有起伏具韻律,縱有層次富變化。自然美與幾何規則美結合,運用好比例、節奏、對比、直曲等形式美規律營造植物景觀的意境美。如色彩濃重、體量龐大、數量繁多、質地粗厚、枝葉茂密的植物種類,給人以重的感覺;相反,色彩素淡、體量小巧、數量簡少、質地細柔、枝葉疏朗的植物種類,則給人以輕盈的感覺。園林布局要主次分明、承上啟下、前后呼應、烘托對比,使景物相得益彰。根據周圍環境,在配植時有規則式均衡和自然式均衡。規則式均衡常用于規則式建筑及莊嚴的陵園或雄偉的皇家園林中。
2. 植物造景的布局
植物景觀的結構布局必須符合城市住宅區總體規劃的要求。要從場地的基本條件、地形地貌、土質水文、氣候條件、動植物生長狀況和配套設施等方面分析設計的可行性和經濟性。依據住區的規模和建筑形態,從平面和空間兩個方面入手,通過合理的用地配置,適宜的景觀層次安排,必備的設施配套,達到公共空間與私密空間的優化,達到住區整體意境及風格塑造的和諧。
2.1 季相化通過植物的多樣性營造景觀的多樣性。
運用植物的生命美、色彩美、姿態美、風韻美、人格化、多樣化的特性,平面綠化與立體綠化結合,彩葉樹種與常綠樹種配置,使綠地在四季的靜態構圖中,呈現季相的動態變化。在草坪植物配置上應充分利用本地植物資源,展現豐富多彩的四季景觀。避免一季開花、一季蕭瑟,偏枯偏榮的現象,盡量使春色早臨,秋色晚去。
2.2 層次化底層住區,景觀密度要低,地形塑造的規模不宜過大。
多層住區,景觀密度適中,因地制宜,結合住區規模及現狀條件適度地形處理.采用相對集中,多層次的景觀布局形式,保證集中景觀空間合理的服務范圍。具體布局手法可根據住居規模及現狀條件靈活多樣,做到松密有致、比例有序、對比度高、主題突出、有新創意、富有美感的為好。
2.3 圖案化
植物景觀總體布局可以充分利用各種圖案,如橢圓形、圓形、方形、條形、三角形、波浪形、多邊形、菱形、文字形、吉祥符號形、各種動物圖案、不規則形等,簡樸中蘊含著繁復。模紋和圖案植物色彩搭配一定要與環境的綠色形成較鮮明的對比或較大的色度差,品種一般常用大葉紅草、龍船花、馬櫻丹、黃榕、黃連翹等,而且要及時修剪,保證模紋、圖案的清晰、整齊。
2.4 新地新布局,舊地舊布局新地布局多遵古為法,同時以洋為師,兩者皆不排斥。古今結合,古為今用,亦勢所必然,若境界不究,風格未求,妄加抄襲拼湊,則非所取。故古今中外,造園之史,構園之術,來龍去脈,以及所形成之美學思想,歷史文化條件,再須進行探討,然后創新布局。老住宅、舊綠地的改造要保存其流風遺韻和歷史信息,盡量保存古樹、大樹、建筑和舊有布局。舊地修復植物景觀,首究園史,詳勘現狀,情況徹底清楚,對山石建筑等作出年代鑒定,特征所在,然后考慮修繕方案。
3. 材料的選擇
花木的栽培,不僅意在綠化,尤重姿態、畫意和具有個性特色,突出造圓主體的植物品種,而作為花木的審美品格則在隔在靜,滿足現代人在城市最求山野之趣的要求。
3.1 形美
樹形姿態要自然優美,包括樹冠的形態、樹枝的疏密曲直,樹皮的質感、光滑度,樹葉的形態、彈性和厚度等。如樹形矮矮被覆形,或呈尖塔形的,植株本身要強健,可以結實累累,終年常綠,而且鮮少落葉,或選姿態挺拔,體態豐盈,樹形完整并主干分枝耐彎曲,層次基本清晰的花木,其優美之姿態適于庭園景觀之用。
3.2 色美
講究樹葉的顏色,如鐘鉻黃的黃槐與黃梁木;紅色的紫錦木與紅烏桕;青翠的小葉榕與水石榕;樹干的顏色,如青色的爪哇木棉、白色的白千層;花的顏色,如黃色的黃槐、紫色的紫薇、紅色的刺桐、白色的白禪、紫藍色的藍花楹、粉色的宮粉紫荊、橙紅色的火焰木。不同花色組成的絢麗色塊、色斑、色帶及圖案在配植中極為重要。用植物在形態所表現出來的美,把生活小區裝扮得豐富多彩。
3.3 味香
賞花時更喜聞香,所以如木香、月季、菊花、桂花、白蘭花、含笑、夜合、米蘭、九里香、夜來香、山瑞香、茉莉、鷹爪花、柑桔類備受歡迎。香草植物是一個龐大的家族,有草本,也有木本;有地被、懸吊品種,也有盆景用品種;有香精用品種,也有香枕、香囊用品種;有殺菌驅蟲用品種,也有凈化空氣、香化居室用品種。名品有香囊草、香水草、香蘭、香芥、香薄荷、檸檬羅勒、藿香、百里香、熏衣草等。
3.4 廢材的利用
設計中要盡可能使用生物質制成的材料,盡可能將場廢棄的材料循環使用,最大限度地發揮材料的潛力,減少生產、加工、運輸材料而消耗的能源,減少施工中的廢棄物,并且保留當地的文化特點。傳統的美學觀點認為廢棄地上的景觀是丑陋可怕的,而今天,藝術的概念已發生了相當大的變化,現代藝術的思想影響了對植物景觀的理解。在一些藝術家和設計師看來,廢棄地上的生物質遺跡就如同大地藝術,是人類生產在大地上留下的藝術品。造景技術建造所應用的材料,所塑造的結構形式與如畫的風景一樣能夠打動人心。工業之后的景觀設計中,材料的再利用體現了生態原則。工業廢棄地上的廢材廢料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一種資源,社會廢料成為獨特的景觀設計材料。
參考文獻[1]徐波等.關于城市綠地及其分類的若干思考[J].中國園林,2000(5).
[2]汪陽.對我國城市園林綠地系統規劃專業技術現狀的分析思考[J].中國園林,1997(6).
[3]李敏.高密度人居環境中綠色空間的拓展[J].中國園林,1997(6).
[4]張國強,等.論風景園林綠地系統(上)[J].中國園林,2001(4).
[5]叢日晨,張顥,陳曉.論生物入侵與園林植物引種[J].中國園林 2003(3).
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