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20余個國家的150余位專家、學者、官員
本次會議由國家文物局、建設部、世界銀行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共同主辦,浙江省文物局、紹興市人民政府承辦。
當天上午,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以《城市化發展與文化遺產保護》為主題作了發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高級官員、世界銀行代表、英國遺產彩券基金代表等作了演講,紹興市委書記
“在推土機毫不留情的轟鳴中,在老房子轟然倒地的塵煙里,城市的歷史記憶、社區的傳統底片逐漸殘缺不齊,最終面目全非。在前所未有的沖撞中,城市發展與文化傳承經歷著痛苦的糾纏。在城市化進程中加強文化遺產的保護應該成為我們關注的焦點。”
這是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31日中午在第二屆文化遺產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國際會議上所作《城市化發展與文化遺產保護》主題發言的片段。單霽翔介紹,中國1980年的城市化率為13.6%,2000年突破30%,2005年超過40%,預計到2010年,將達到45%,2020年將超過60%。伴隨大量農民移居城市,必將造成城市規模迅速擴大,城市建設與文化遺產保護的矛盾異常突出。
單霽翔認為,文化遺產不是城市發展的包袱,而是城市發展的資本和動力,應將文化遺產保護的要求體現到城市規劃的各層面,避免文化遺產保護與工程建設的割裂,將保護融入城市規劃設計之中。
單霽翔認為,在城市化加速進程中,新城和舊城的關系問題更加突出,成為歷史性城市保護的首要問題。“保護舊城,建設新區”,有利于協調保護與建設的矛盾,兩者相得益彰。舊城內的傳統建筑重在加強日常修繕,對歷史文化街區應采取小規模漸進式的“微循環”整治加以改善。這樣既有利于保護傳統特色,也有利于維護原有社區結構。舊城內要防止城市快速路穿越,避免形成超大規模的街坊,維護原有的路網格局和街巷肌理;大力發展公共交通特別是軌道交通,形成對市民出行和未來交通格局的有力支撐。
單霽翔說,城市考古研究與歷史性城市保護的關系非常密切。每一個古代城市雖然歷朝歷代有所變化,但是城市的基本形態和街道布局很難改變,城市的地下遺存中蘊含著極為珍貴的歷史信息。
文化遺產保護六大問題
單霽翔表示,文化遺產具有稀缺性、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一旦破壞就無法復原,因此,必須充分正視存在的六類問題。
城市規劃思路需調整 傳統的“滾雪球”式城市擴張模式和單一中心的規劃布局,使建成區逐步擴展呈“攤大餅”趨勢,造成歷史性城市的中心區功能過分聚集,導致交通、環境和文化遺產保護狀態愈發惡化。
“千城一面”問題突出 目前,“特色危機”成為城市建設中的共性問題。不少城市規劃設計手法抄襲趨同,追求大體量的建筑物、大規模的建筑群,導致城市面貌千篇一律,致使一些獨具特色的歷史性城市和歷史文化街區正在被雜亂無章的新建筑群所淹沒。
舊城開發造成“破壞” 舊城是城市記憶保持最完整的地區,又是房地產開發激烈爭奪的地段,有些地方為了追求經濟效益,拆除歷史街區,拓寬傳統道路,興建高層建筑,使文化遺產及其周圍環境遭到傷害。
建筑設計缺少內涵 近年來,建筑設計刮起 “歐陸風”,各種流派堆砌在一起,強調建筑個體的面孔與性格,追求形式上的獨特和怪異,卻很少考慮它與環境的文化關系,建筑的民族傳統、地方特色不斷失落。
不合理利用造成傷害 伴隨旅游業的發展,日益增多的游人使文化遺產地不堪重負,給文物古跡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害;日益加劇的“商業化”、“人工化”和 “城鎮化”,嚴重影響了文化遺產的原生環境。
違法建設屢禁不止 一些地區或部門的決策者守法意識不強,一旦文化遺產保護與經濟利益構成沖突,往往考慮眼前利益而放棄長遠利益,致使歷經千百年的珍貴文化遺產被破壞,獨具特色的歷史街區漸漸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
最新評論: |
中國風景園林網版權所有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12 WWW.www.wewon17.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