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文勝 董立坤
(武漢市園林科學研究所430081)
摘 要:通過對馬蹄金白絹病病原菌的分離、培養等研究,鑒定其病原菌為小核菌屬真菌。對其發病規律研究發現武漢地區每年8、9月份為發病高峰期,高溫高濕有利于此病發生。藥劑篩選試驗結果表明,在發病初期用殺毒礬、世高和雷多米爾錳鋅等藥劑進行噴霧或淋灌對該病皆有良好抑制作用,淋灌的防效優于噴霧。對病穴的處理可進行挖除補鋪,并結合撒施草木灰、磷酸二氫鉀細土均可有效地防治該病的復發。
關鍵詞:馬蹄金白絹病發病規律防治
在武漢地區,馬蹄金草能四季常綠,生長整齊,不需修剪,易繁殖,適應性強,是一種極具觀賞性的雙子葉草坪植被。但近幾年馬蹄金草坪普遍嚴重發生白絹病,造成馬蹄金草大面積成塊死亡,嚴重影響了馬蹄金草坪的觀賞價值。為此,近3年來,我們對馬蹄金白絹病的病原菌及該病在武漢地區發生規律與防治進行了調查研究。
一、材料與方法
(一)、供試菌株
馬蹄金白絹病的病原菌(從馬蹄金白絹病區中挑取菌絲及菌核萌發培養獲得)
(二)、供試藥劑
30%愛苗EC.(瑞士先正達作物保護有限公司);1%多氧清水劑(安徽績溪生物化工總廠);64%殺毒礬WP.(瑞士諾華公司);10%世高WG.(瑞士諾華公司);58%雷多米爾錳鋅WP.(瑞士諾華公司);生石灰(自備);草木灰(自備);磷酸二氫鉀(武漢無機鹽化工廠)。
(三)、試驗方法
1、馬蹄金白絹病病原菌的分離、培養
從潮濕的馬蹄金病葉上挑取菌絲及菌核接種在PDA平板上,置于22±
2、觀察田間馬蹄金白絹病的發病癥狀及發病規律
3、馬蹄金白絹病病穴處理比較
2001年8月初,洪山廣場馬蹄金草坪發生白絹病,造成許多大小不一的枯死塊,當時采取以下幾種處理措施:
(1)、挖除病殘體和表土后,撒施生石灰(
(2)、挖除病殘體和表土后,撒施一層草木灰(
(3)、挖除病殘體和表土后,撒施拌有磷酸二氫鉀的細土(
(4)、挖除病殘體和表土后直接鋪植健康植被。
4、田間藥劑篩選試驗
2003年9月初,在市園林局前院馬蹄金草坪上隨機選取36個病穴,對剛剛發病的馬蹄金按照田間藥效試驗方法進行了藥劑篩選。供試藥劑為:30%愛苗EC1000倍、1%多氧清水劑300倍、64%殺毒礬WP.500倍、10%世高WG1000倍、58%雷多米爾錳鋅WP500倍等5種殺菌藥液。對病穴分別進行噴霧和淋灌的施藥方式,每處理3個重復,并施以清水為對照,分別在施藥后的第3d、7d、10d、15d調查病穴面積,計算相對防效。
相對防效=(對照病區增長面積-處理病區增長面積)/對照病區增長面積×100%
二、結果與分析
1、病原菌分離、培養及鑒定的結果
將從馬蹄金病株上挑取的菌絲與菌核接種到PDA培養基上,經培養均可形成褐色菌核,將該菌核接種到無病草坪上并使草坪保持一定濕度,可引起馬蹄金發病,且發病癥狀與原來的癥狀相同;再從這些馬蹄金病株上分離菌絲與菌核進行培養,其培養性狀也與以前培養性狀相同,可確定該菌為馬蹄金白絹病的病原菌。把單粒菌核再次接入PDA培養基,在22±
2、病原菌為害癥狀及發生規律
表1馬蹄金白絹病菌核致病性發生情況(詳見《園林科技信息》)
該病是土傳病害,可以通過菌核、病殘體及土壤表面上的菌絲進行再侵染,該病的發生與土壤條件、溫度、濕度密切相關,如:砂質土壤易發病;土壤富含有機質,偏弱酸性的易發病;偏施氮肥易發病;而土壤粘性較強發病輕;土壤PH值大于8時發病輕,且菌核不能萌發\[2\]。高溫潮濕天氣有利于此病發生,尤其是持續高溫后,又常小雨轉晴,馬蹄金白絹病便可迅速發展。武漢市區每年6月份梅雨前,馬蹄金生長良好,7月上、中旬有些老病區輕度發生,7月下旬至8月中下旬通常高溫干旱,白絹病有所控制,8月下旬至9月底則是全市馬蹄金白絹病重發期,10月份氣溫下降白絹病又得到控制,馬蹄金生長慢慢恢復良好。
3、病穴處理措施的效果
通過四種處理措施來控制馬蹄金白絹病皆有一定的效果,同時也有差別(見表2)。采用直接挖除補鋪能短暫有效避過發病高峰時期,但有兩種“后遺癥”:一是在補鋪后如果氣侯適宜會繼續復發;二是由于在原病區的病健交界處清理不干凈,繼續發病,與補鋪塊形成“蛙眼狀”。為此,在挖除補鋪的基礎上結合撒施生石灰、草木灰和磷酸二氫鉀細土,發現撒施草木灰后補鋪的病穴區恢復快,1周之后便與原草體愈合,植株生長正常,兩年未復發白絹病,是這四種處理措施中最佳方法。而撒施生石灰雖然能很好地控制白絹病發生,但容易使土壤堿性化,會抑制其正常生長;配合施加磷鉀肥能增強植株的抗病性,在防治白絹病上也有較好效果。
4、田間藥劑篩選試驗結果
表2幾種處理措施防治馬蹄金白絹病效果(詳見《園林科技信息》)
最新評論: |
中國風景園林網版權所有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12 WWW.www.wewon17.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