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院院士、清
主持人:大會的主題報告現在開始,今天上午主要是三位專家的報告,一位是吳良鏞先生、一位是陳俊愉先生,一位是孟兆禎先生,今天聽這個大會的報告,除了我們的代表之外,還有北京林業大學的學生。下面有請兩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吳良鏞先生做主題報告,大家歡迎。
吳良鏞:各位同志,各位老前輩,大家好!會議組織者讓我來講這個題目,其實想講這個題目由來以久,一直從去年拖到今年,沒有抽出時間來。這個題目是從人居環境的科學發展與風景園林的專業教育,為什么講這個題目呢?我覺得園林學的發展來看,從人居環境來看,看它的位置。因為學科的發展,歸根到底是社會發展的需求,園林專業在1981年,那時候是林大的
為什么提出廣義建筑學與人居環境科學?社會在發展,發展得快,人居環境這個名詞已經被通用,而且在中央文件里也有,各個方面在發展,已經都體現了。事實上人居環境科學就是傳統領域,局限在就建筑論建筑已經不適應中國發展的要求。這種批評一方面存在于社會的各個層面,一方面存在于各個學科和專家之間。所以人居環境科學的建立和嘗試,就是想以人與自然的協調為中心,以居住環境為研究對象的新的學科群,這個學科群,代表我們研究的對象,和研究的一個大的環境,這一點我們可以把觀念再擴大。1993年提出來一個會議上提出要清華成立園林中心,本來1994年要成立,我們用了很長的時間籌備,1995年才成立。城市、建筑、園林,后來再加上技術,工程技術,各個方面的技術,園林也有園林的技術,這個我覺得三位一體,或者是四位一體的技術。在社會發展,城市人口的集中,城市問題的突出,就需要對城市做出一些改進。這些改進,不是一個學科所能完成的,建筑解決不了北京市所有的問題,城市解決不了,人居也解決不了。這個是我們以人為核心,園林與科學技術,從園林發展到大地景觀生態綠地,從規劃發展到城鄉規劃與國土規劃,所以這樣看就有很大的發展意義,如果再有管理學科和歷史等,人居環境就可以得到提升。
這三個專業或者這四個方面有幾個共同點。一、目標是共同的,要以人為本的共同創造適宜的人居環境。二、所謂宜人是指除物質環境的舒適外還包括生態安全,回歸自然。三,共同致力于土地利用,充分保護自然資源與文化資源。四、共同建立在科學與文化藝術創造的基礎上。五、共同建立在工程學的基礎上。六、在管理方面,城市與園林盡管不同,其理則一。七、Ethics,職業倫理、個人倫理、環境倫理等等。當然各個都有各個的專業基礎,好比風景園林,植物學、生物學等等,也都有高專業、低專業,低專業就是一般的基礎的要求,還有更高的要求。
所以我們現在如果以人居環境的這個理念作為著眼點的話,社會發展的需要,每個專業可以有更多的學科,可以有更多專業的發展,我們既要找它的共同點,又要找它的突破點,你這個專業,或者在哪個方面在突破,那么在社會角度找它的突破點,在問題角度找突破點,在科學的角度找突破點,這個就看交叉學科。交叉學科真正推行起來不是很容易,好比區域規劃,它存在教學方式問題,甚至還有更多的問題。為什么改革開放之后,特別強調的就是在多專業的整合?因為中國建設規模很大,施工很多,投資很多,這樣一來,工程設計的范圍和領域就必然加大。法國巴黎大家都知道Haussmann,其實它在城市發展里面還是有很大的建設,那個時候,修上水管道的是上水管道,修路的是修路的,綠地是綠地,各個是不相關的,不像現在。1800年,世界人口只有3%在城市里面,后來城市化越來越加大,逐步發展到30%。社會發展,城市發展,城市化的進程加快,中國的尺度很大。再看我們對觀念的概念,是建筑的就是建筑層面的,施工的就是規劃層面,不是整個綜合的。前幾年香港九龍有一個文化中心,有很多大陸的評委和西方的評委,中間搞來搞去,最后慢慢地找出來一本,最后出來之后一打開是Project。我們今天工程很大,但專業的層次太小,三峽好像就是水利,那么大的一個區域,三峽大壩那么大的庫區,整個的經濟系統的轉型,城市系統的轉型,過去是農村在里面也轉型,一百二十萬到一百三十萬農民的轉移,歷史遺產,還有就是旅游等等,這么一個復雜的事情,應該一起研究。這
城市,我們講人居環境,有全球的,有國家的,有地域的,下面的社區或者是城鎮的建筑,單幢建筑,各個層次有不同的需求。這里就談到從全國的角度,從城市的角度來看風景園林。沿海地區、發達的地區等等,你這個下游是別人的上游,都需要在科學的領域聯系起來。園林已經從小花園、公園、公共的開敞空間,城市園林體系一直到區域園林體系,從業者必須擴大視野。有一次我給我的學生談紹興,1979年我去的時候我從杭州坐火車,一路看窗外的風景,畫的一幅東西出來,那個時候真是一種很美的畫面,前年我又去了,就看到到處是荒山、田野,蓋的亂七八糟的房子。所以就感覺到去年叫大地園林,這是我們不可割舍的一部分,如果說我們這些年來從專業的角度來說,城市綠地系統或者是公園系統,已經有相當的規模,我覺得區域的園林系統,第一的景觀系統,應該把它放到最迫切的層面。所以我曾經有個講義,叫做從咫尺園林到大地景觀。我曾在寧波開一個會,是發改委開的,我講區域規劃里頭,必須有人居,把人居環境的概念融入到區域規劃。這完全是從我們中國的實際情況來看的,后來我們看到新區,這里面就是區域新的就是城市人居環境,這個時候不是說外國人說我們是人居環境,我們從自己的現實情況,在學科與時推進。我們從自己的現實需要,產業也需要,從學術理論來講,既正面地解決了學術理論的問題,也解決了發展的問題。現在21世紀,命名的所謂叫學科的大發展,或者叫學科的重組。我們人居環境學大發展,也是有必要的,也可以看到這個學科的特點。1976年在溫哥華開第一次人居環境會,后來在20年之后,1996年開第二次人居環境會,這次又回到溫哥華,重溫30年前又開溫哥華會議,在這個里頭,歷年來參加會議的人次有一個很大的突破,然后這次的方向也有很大的突破。
我們這個地球,我們的發達地區,我們有限的能源,怎么樣來發展?這確實是一個大問題,如果把這個大問題放在前面,我想我們園林比較有新的空間。所以說在講究園林與生態的問題,就必然會想到新技術和新建筑學,必然想到歷史環境的復興,生態環境的復興。所以從專業的發展,在人居環境生活群里,各個專業,以他自己的專業為基礎,中國的專業在轉換過程中,大家應該有共同的目標,志同道合。
我們的專業教育發展從宏觀角度,應作為國土資源的一部分來看待,有保護與發展的問題。把風景資源當作文化資源與遺產來看,要放到文化生存、文化振興的高度來認識并捍衛其發展,還要看到它跟地域的關系。我看了一本書,就是對荒地的開墾,在這里頭不是說你逢山開路,遇水搭橋,這是對大自然的破壞,所以說這個問題不是說教育家來解決的,我覺得是園林工作者要擴大自己的領域,這個領域要占領,不占領以后,中國那么多好的山山水水,那么好的資源就沒有了。所以應該要研究大地,園林要不重視地,不重視地景,要不注重于地域,要有文化地域的概念,不同文化區域的概念,不同區地域的概念,西北就做得比較好,西北園林,我到西北去看到的瓊山,看到酒泉,這就是地域文化。從深度來講就是很大自然,山川的地熱保護,也是需要發展的。
總歸講起來,從新學科面對人居環境,這樣一個學科如果你是開拓性的,是可以走到學術的前沿,而且是我們當代的規劃師,特別是我們的中青年,這是一個非常有開拓前途的學科,要有志于建立中國的人居環境。我就講到這里,可能是非常粗淺的,可能都是說過的,沒有什么新東西,謝謝各位!
主持人:
最新評論: |
中國風景園林網版權所有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12 WWW.www.wewon17.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