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公共設施與人性化設計
從歷史上看,公共設施最早可追朔到上古時代祭祖祭天的公共場所。古希臘羅馬時期的城市排水系統,古奧林匹克競技場等都屬于當時的公共設施。后來隨著城市的發展,現代意義的城市興起以后,公共設施變得更加普及,如圖十六世紀威尼斯的圣馬克廣場蝕刻版畫所表現出來的景象。但是在人本主義理論興起以前,公共設施在設計時很少考慮到人的特殊需要,也沒有從人文關懷的深度去考慮。有的公共設施僅僅考慮了實用和經濟,有的只是彰顯了對王權和神權的崇拜,它們很少關注人,更談不上人性化設計了。當20世紀50 -60年代在美國以馬斯洛、羅杰斯為代表的人本心里學派興起以后,人們在設計公共設施時,開始逐漸認識到公共設施設計應該以人為核心,為人而設計。
公共設施在世界各國的發展是不平衡的,在歐美以及一些經濟發達的國家,因為工業化程度較高,經濟力量比較強大,在公共設施建設中的投資比較大,公共設施的建設也比較完善;但在發展中國家,特別是非洲等經濟不發達的國家,公共設施的發展比較落后。我國的公共設施的發展經歷了漫長的過程,雖然古代的神廟、集市,封建社會的城市、廟宇、碼頭等公共設施,在當時是世界上比較發達的,但是到了近代,由于工業化起步比較晚,經濟比較落后,公共設施的建設落后于西方的發達國家。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后,我國的各個城市都加快了現代化城市建設步伐,注重城市公共設施的建設,關注城市發展和人的關系。通過興建廣場、步行街、城市綠地、停車場等公共設施,滿足了人民的需求。
公共設施設計的著眼點在于研究公共空間、城市環境、現代人三者的關系,具體的探求對象為:空間、行為及設施要素組成的行為場所。公共設施設計與人們的戶外活動關系密切,公共設施是促進人與自然直接對話的道具,起著協調人與環境的關系的作用,幫助人們相互間清新自然的交往,是豐富市民生活、完善城市的服務功能、提高城市質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好的公共設施設計還可以協調城市內各個建筑單體存在的不和諧,使城市空間變得親切并適宜居住。城市公共設施是構成城市環境的主要內容,充分考慮到它們的物質使用功能和精神功能的作用,提高其整體的藝術性,還能體現出城市特有的人文精神與藝術內涵。提高一個城市的文化品味。布局合理、設計周到的系列公共設施能使居民和游客切身體會到來自城市建設者和管理者的無微不至的關懷和人性化的服務,從而賦予該城市以與眾不同的都市形象和魅力。適宜的公共設施形象對于營造良好的城市環境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完善的公共設施和更具人性化的設計可促使人們比以前更依戀和熱愛他們工作和生活的城市,讓人們在大地上“詩意地棲居”(海德格爾語)。
在為雜亂無章的環境與緊張節奏的生活所累的今天,人們對富于人性的設計是迫切需要的。注重人性化的公共設施更為人們所稱道。那么什么是人性化設計呢?人性化設計即在設計產品的過程中以人為本,了解人的需求,設計出尊重人關懷人的產品。公共設施是當地居民的活動設施,具有人性化的設計能真正體現出對人的尊重與關心,這是一種人文精神的集中體現,是時代的潮流與趨勢,是人與設施、自然的完美和諧的結合。公共設施與人類的活動息息相關,公共設施的人性化設計就是包含著人機工程的設施產品設計,只要是“人”所使用的產品,就應在人機工程上加以考慮,要充分考慮人的心理、生理因素,建立人與產品之間的和諧關系,最大限度的挖掘人的潛能,保護人的健康。作為公共設施在設計制造時把“人的因素”作為一個重要的條件來考慮,也就是在生理學和心理學兩個方面進行全盤考慮,注重公共設施在安全、方便、舒適、美觀等方面的評價,即以人性化的最大需求為主。
影響公共設施人性化設計的要素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環境因素、人的因素、文化因素以及設施本身的因素。公共設施的人性化表現,說到具體上應當包括安全性、美觀性、舒適性、通俗性、材質感、識別性、和諧性、地域性和文化性等,因為人性化的表現因素眾多,所以公共設施的人性化應當是一個可變因素,地理文化的不同、民族與歷史的不同、傳統與宗教信仰的不同、使用環境的不同、使用者的不同都是體現人性化差異的表現因素,我們應當充分分析和利用這些因素來推動我們的公共設施的人性化設計,因此我們可從以下四個因素: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地域文化、使用人群來分析公共設施的人性化設計。
一、 自然環境因素
公共設施的設計應考慮到周圍的自然環境,注意設施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統一。順應自然環境,又要有節制的利用和改造自然環境,通過具有人性化設計的公共設施這一中介,達到“天人合一”(自然環境與人的生活的和諧統一)。例如:濟南黑虎泉的公共設施設計,就巧妙的利用自然環境進行了人性化設計。黑虎泉屬于旅游區,現在開發成開放式的城市公園,道路幾乎保留了原來的原貌,電話亭、書報亭等公共設施的建筑風格古色古香,體現著泉城的深厚歷史文化;垃圾桶的造型設計成天然的樹樁形,標志醒目;景觀雕塑雄偉壯觀,色彩與環境和諧統一,這些設計既巧妙的利用了自然環境,又方便了游客。公共設施的人性化設計還要考慮到氣候地域的影響。比如:北方氣候干燥寒冷,因而北方的公共設施材料應多采用具有溫暖質感的木材,色彩要鮮艷醒目,以調劑漫長冬季中單調的色彩,這些能使人們在漫漫寒冬感受到心理上的溫暖和視覺上的春天,使抑郁的心情變得輕松愉快;南方溫熱多雨,選材要注意防潮防銹,故材料的運用多運用塑料制品或不銹鋼材料,色彩上也以亮色調為主。
二、人文環境因素
任何一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文化和習俗,如果不了解民族的文化特征、文化差異,不研究民眾心理與人類社會學、就不能在設計出符合人文環境的人性化公共設施。除了理解設施功能外,更重要的是對其文化意蘊和民族風情的解讀。人文環境主要從建筑和景觀兩個方面考慮。一方面中國地域遼闊,多民族在歷史發展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建筑風格,如北京的四合院、黃土高原的窯洞、江南水鄉的粉墻黛瓦、福建的客家土樓等,在這些不同風格的地區安置公共設施時,為了不破壞當地建筑的風格,設計公共設施時就必須考慮到整體建筑風格,從中抽取出諸如形態、色彩、文化等隱含的因素,運用到公共設施設計中去。由此看來,建筑形式對公共設施的設計影響還是很大的。另一方面,公共設施與城市景觀的關系是相輔相成,公共設施參與城市景觀構成,是景觀規劃中的一部分。城市景觀是城市建設不可或缺的構成元素,如城市雕塑、噴泉、景觀燈等,那么作為公共設施應當與城市景觀和諧一致,相輔相成,既要豐富城市景觀文化的內涵,又要創造優美的環境,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公共設施就是城市景觀。總之,公共設施在城市空間環境中發揮著其重要的作用,公共設施應當體現著城市的文化內涵,反映出居民的人文精神。
三、 地域文化因素
文化是歷史的傳承,蘊涵在歷史的發展中,融匯在人們的思想里,文化的發展推動了歷史的發展,文化具有時代性和地域性。公共設施作為一種文化的載體,它記錄了歷史,傳承了文化。東方與西方、國家與國家文化存在著差異,城市與城市、城市與農村的生活方式也存在著差異。不同的生活方式體現著不同地域的文化,并表現為人們不同的生活習慣,而作為為人們社會生活服務的公共設施自然就會受這些不同生活方式的影響。例如,像上海這樣的經濟型大都市,人們工作和生活的節奏都非常快,需要公共設施和產品為他們提供便捷而舒適的服務;而像北京這樣的文化型城市,公共設施的設計應與周圍的環境相協調,在滿足功能的同時,要處處體現其文化的內涵,讓人們時常受到文化的熏陶。公共設施在造型和色彩設計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到這些地域文化差異因素,才能設計出符合各地自身的傳統特色的人性化的設施,這樣才能使公共設施和環境融為一體,才能體現出人性化并受到人們的喜愛。
四、人的因素
公共設施設計應該從研究人的需求開始。城市中的公共設施以其服務人們的工作、生活和供人們欣賞的雙重功能,方便著人們和美化著城市。人是城市環境的主體,因而設計應以人為本,充分考慮使用人群的需要。在使用人群中老人、兒童、青年、殘疾人有著不同的行為方式與心理狀況,必須對他們的活動特性加以研究調查后,才能在設施的物質性功能中給予充分滿足,以體現“人性化”的設計。如在人行道上開辟盲道,在入口樓梯兩側開辟輪椅通道,這些都是考慮到殘疾人需求的人性化設計。如何兼顧不同使用人群的需求,如何使他們在使用設施時感到方便、安全、舒適、快捷,是設計師進行人性化設計時應該考慮的因素。
如何更好的進行公共設施的人性化設計,還要關注設計師這一重要因素。人性化設計對設計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首先要求設計師具有人文關懷的精神,能夠自覺關注以前設計過程中被忽略的因素。如關注社會弱勢群體的需要,關注殘疾人的需要等。其次,要求設計師熟練掌握人機工學等理論知識,并能運用到實踐中去,體現出設施功能的科學與合理性。如垃圾箱的開口,太高和太低都不便于人們拋擲廢物,太大則又會使污物外露,既不雅觀又孳生蚊蠅,同時還要考慮防雨措施以及便于清潔工人清理等。再次,要求設計師具有一定的美學知識,具有審美的眼光,通過調動造型、色彩、材料、工藝、裝飾、圖案等審美因素,進行構思創意、優化方案,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公共設施是城市景觀中重要的一部分,它所發揮的作用除了其本身的功能外,還要體現其裝飾性和意象性。公共設施的創意與視覺意象,直接影響著城市整體空間的規劃品質,這些設施雖然體量大都不大,卻與公眾的生活息息相關,與城市的景觀密不可分并忠實地反映了一個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以及文化水準。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方式、思維方式、交往方式等也在不斷的變化,人們在渴望現代物質文明的同時,也渴望著精神文明的滋潤,公共設施的人性化設計不僅給人們帶來生活的便捷,而且也滿足了人們的社會尊重需求,更讓人們在使用中下意識地感受到一種舒適自在,并從體味生活的愉悅中轉化為對美的永恒追求。
參考文獻:
1、張東初,《創造性設計學》,河南人民出版社。
2、丁熊,《城市社區環境設施個性化設計研究》。
3、 張東初, 《從工業設計看城市公共設施的設計》,《城市問題》2003 年第3 期。
4、 李文博,《羅杰斯的自我理論》、《人性的迷失與復歸??羅杰斯的人本心理學》,湖北教育出版社。
5、 陳、張凱華著《以人為本??城市文化廣場的人性化設計初探》,《中外建筑》2003年第三期。
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