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帶雨林生物多樣性各有特色 對其保護要因地制宜
科學家在近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志上發文指出,低洼雨林的生物同質性表明,人類可能高估了全球熱帶雨林的生物多樣性。作為世界生物多樣性寶庫的雨林各有其特點,對雨林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要因地制宜。
物種組成沿著某個梯度從一個群落到另一個群落的變化率叫做β生物多樣性。控制β多樣性的主要生態因子有土壤、地貌等,在不同梯度點上,不同群落之間的共有物種越少,β生物多樣性越高,一般認為梯度陡峭的雨林β生物多樣性高。
世界現存雨林大部分位于新幾內亞、婆羅洲、剛果、亞馬遜盆地等低洼森林。有關這些森林中的物種分布數據很少,尤其是昆蟲數據。許多研究人員推測,這些低洼雨林的β生物多樣性很高,但未獲嚴格測試。
一個由昆蟲學家和植物學家組成的國際小組歷時3年,研究了新幾內亞7.5萬平方公里低洼雨林中大約500種鱗翅目毛蟲、甲蟲、果蠅以及植物。他們在該地區標注了8個研究點,記錄下了不同點之間物種的組成情況。
數據顯示,在距離長達500公里以上的研究點之間,50%以上的昆蟲是相同的,在950公里范圍內,果蠅物種的組成也完全一樣。但在不同緯度的高地雨林站點之間,可能只有1/5的物種相同。這表明,該低洼雨林的β生物多樣性其實較低。物種傾向于廣泛分布,即使跨度很大,生物群落的變化也很小。低洼森林的這種同質性表明,人類可能高估了全球熱帶雨林的生物多樣性。
該研究結論將有助于制定保護雨林物種的策略。森林β生物多樣性的高低不同,保護策略也要有所區別。研究人員指出:“來自新幾內亞低洼森林的數據表明,保護范圍越大越好。分布相對均勻的棲息地的β生物多樣性,并不比幾個小地區的聯合表現更低。但是,在高地或陡峭地帶,情況可能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