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加拿大的生態旅游
位于加拿大西部落基山脈的班芙國家公園開發旅游已過百年,每年接待游客數以百萬計,但依然山青水綠,一派原始生態景象,算得上是“可持續旅游”的成功典范。(2007年5月2日新華網)
“可持續旅游”的成功典范自有可持續旅游的過人管理方式,那么,班芙國家公園是如何做好“可持續旅游”的文章呢?
“不損害后代人享用”原則。聯邦政府環境部公園局掌握國家公園管理權,各地方政府只享有運營權,運行一切項目都需開聽證會,征詢包括當地居民在內的各方意見。這從根本上杜絕了地方為一時一地之利而濫開發的問題。加拿大《國家公園法》規定對國家公園的利用必須“不損害后代人享用”,而我們的對旅游資源的利用和開發有多少考慮到了“不損害后代人享用”?相反,更多的是考慮現在,這也難怪我們的很多生態旅游演化為偽生態旅游。
劃分旅游區域原則。班芙國家公園被劃分為5個不同區域:包含珍貴自然地貌和瀕危生物資源的絕對保護區嚴禁游客進入;荒野區多為陡峭的山坡、冰川和湖泊,要原封不動地予以保護;自然風景區允許修建一些簡易旅館及相關設施,但只允許行人和非機動車輛進入等。我們的著名旅游景區有幾個劃分了不同區域?又有幾個嚴格按照區域組織旅游?更多的理念是:游客的一切需要就是我們的原始驅動力,哪怕生態損害不可修復。
“不得影響觀賞夜空中的繁星”原則。班芙公園在具體管理方面更是細致入微,市政當局甚至對城市的燈光亮度也有明確規定:不得影響觀賞夜空中的繁星。而我們的很多景區,恨不得把風景區或者風景區所在的城市的夜晚裝扮得如同白晝一樣,到處是人工的點亮工程,自然的生態被遮蓋歹盡,絲毫不引導和考慮游客的生態需求,其實,再好的生態景點如果忽視了日月星的陪襯和點綴,也僅僅是人工痕跡濃厚的景點。
生活垃圾送遠距離處理廠處理原則。班芙公園所有生活垃圾都要送到150公里外的處理廠處理。生活垃圾作為現代旅游的巨大產物,怎么處理考驗景點的生態保養思維和能力,而我們的著名風景區有幾個將生活垃圾收集送到很遠的地方,并且認真處理,更多的做法是隨意傾倒到游人很不容易看到的地方,任憑水源等污染發生。不要說吹自己的景區是多么生態化,只要看看生活垃圾怎么處理就可以明白了。
“保持接待能力不足”原則。班芙公園有意保持接待能力不足,這主要是為了考慮景區的休養生息而做出的規定,而這樣的做法在國內根本是不可想象的,惟恐抓不住黃金周的肥碩身子撈油水,有條件要接待,沒有條件創造簡陋條件也要接待,誰還顧及什么休養生息,哪怕是一錘子買賣也要做。
門票低廉原則。班芙名氣雖大,但與加拿大其他景點一樣,從不拿門票“做文章”。2007年,班芙的門票為成人8.9加元(1加元約合0.9美元),老人7.65加元,兒童4.45加元,家庭和團體票則更低。以加拿大家庭平均年收入5萬加元看,這個門票價格僅占平均年收入的0.000178%,而我們的景點門票價格動輒就占到了我們平均社會收入的0.01%,相差幾乎100倍,這也難怪我們很多老百姓游不起,而不是不想旅游。
加拿大的班芙國家公園是旅游怎么開發,怎么發展,怎么可持續,怎么以游客為本,怎么處理錢和景關系等等的一面鏡子,我們要做旅游大國,無論是管理部門還是各旅游景區,從班芙國家公園對待旅游生態和可持續旅游的做法中,應該有很多方面可借鑒學習。
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