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鹽縣城市綠地“一環三軸”規劃盡顯海風河韻
海鹽縣“一環三軸”城市綠地規劃,即以環城河為環,突出綺園文化中心的核心地位;以朝陽路?鹽嘉塘?海濱路傳統人文景觀軸、河南路?南排河?河濱路現代生活風情軸和景觀大道海濱城市風貌軸為三軸。一是利用景觀資源,強化生態功能。將城市的水系與綠化景觀、建筑景觀、道路景觀有機結合,促進城市環境的改善和城市品位的提高。二是發揮環境潛能,展示海洋文化。加強垂直海濱、通向城市腹地的干道、河道的生態功能,加強步行空間和綠化建設,形成生態廊道,成為將市民引向大海的標志。三是繼承歷史文化,組織濱海活動。恢復文物古跡及相關環境,形成具有豐富海濱地區文化內涵的海濱景觀帶,展示地方文化和悠久歷史。
具體而言是:
1、一環??環城河,綺園文化中心。
環城河內側是縣城的古城,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民間傳統文化,在嚴格保護環城河及兩側的自然景觀、文物古跡、水鄉民情的基礎上,利用現有的三毛樂園、綺園及規劃中的西城門公園、環城河公園,沿環城河形成特色主題公園帶,設立城市標志物、雕塑等,體現富有濃郁文化內涵的城市景觀,在新元素加入的同時,使傳統文化得以延續。重點開發鹽平塘以東河段,建設靖海園,與朝陽路?鹽嘉塘?海濱路傳統人文景觀軸有機結合。
2、三軸??朝陽路?鹽嘉塘?海濱路傳統人文景觀軸
河南路?南排河?河濱路現代生活風情軸
景觀大道海濱城市風貌軸
朝陽路?鹽嘉塘?海濱路傳統人文景觀軸:鹽嘉塘西起鹽嘉塘與南排河交匯處的三角地,東部直抵海濱,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擁有天寧寺(千佛閣)、鎮海塔、古城墻遺址、古琴臺遺址;海濱路、朝陽路濱河兩岸街景富有特色,已建成仿古商業一條街,采用地方傳統建筑風格,是一條將城區景觀向海濱景觀延伸的綠色通道。當前,需要進一步改善鹽嘉塘水質,控制各種污染源,與環城河、綺園文化中心緊密結合,重點整治東城河與鹽平塘所圍合的區域,保護古城墻、古琴臺遺址,建設靖海園,與景觀大道海濱城市風貌軸交匯。
河南路?南排河?河濱路現代生活風情軸:南排河為杭嘉湖地區二十世紀70年代南排工程之一,水面寬闊,東部直通杭州灣,西部與鹽嘉塘、中部與武通港交匯。規劃目標是通過增加兩岸樹木品種,豐富植物層次,增加視覺效果,適當增加游憩設施,通過綠化、步行道的引導,增加人們近水的機會,體現現代生活的舒適、愜意,形成美麗的入海口風景。西部與鹽嘉塘交匯處圍合而成的三角形地塊建設以菘澤文化為基調的綜合性公園,形成城市西部的新景觀核心。
景觀大道海濱城市風貌軸:海鹽東側瀕臨大海,豐富的海洋、島嶼資源為濱海生態城市景觀創造了良好的條件,規劃通過海濱濕地建設,使大海成為城市整體綠色基質與背景。海鹽縣境內沿杭州灣自南向北有南北湖風景名勝區、秦山核電科技觀光區、白塔山海島、核煙羽區、大橋新區,這五個區域通過杭州灣濱海岸線的串聯,與武原城區構成濱海特色景觀軸。規劃目標是沿海濱建設白洋河濕地公園(結合潮音閣及相關的歷史傳說)、聞潮公園(滬杭公路東側)、景觀大道、海橋公園(在大橋新區內),與已建成的觀海園從南到北相互串聯,構成這條綠軸的多個景觀節點,同時與籌備中的靖海園相呼應,使各條軸線間相互銜接,組成一個完整的生態網絡,共同譜寫具有江南水鄉風貌和濱海特色的浙北城市景觀新篇章。
綜上所述,通過水系溝通,加強城市各類綠地之間的相互聯系,以水網強化城市的濱海風貌特色,突出濱海景觀向城市內部的滲透,創制一個生態型、適居型、人文型的水鄉濱海城市。“一環三軸”的綠化規劃也將成就海鹽縣海風河韻的美麗景觀,并為海鹽縣早日成為名副其實的文化休閑勝地、開放和諧福地添姿增彩。
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