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鄉土建筑”與“文化根基”
各有奧妙、各具特色的鄉土建筑,不但蘊含著大量的文化信息,而且是中華文化不可或缺的可貴根基。遺憾的是,時下,在一些地方,鄉土建筑成了“被遺忘的角落”不說,有的還成為隨意侵犯、有意破壞的對象。
我國傳統文化的源頭不在城市,而在農村。從東南到西北,從沿海到山區,我國廣大農村,擁有十分豐富的文化遺產資源。比如,那些歷經滄桑的歷史文化村寨,那些貌不驚人的傳統鄉土建筑等,都是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進程中,理應得到重視和保護,這既是文化傳承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一項基本內容。換言之,隨著新農村建設大幕的揭開,歷史文化村鎮和傳統鄉土建筑的保護工作,毫無疑問顯得更為重要、更加迫切。
重要在于,分布在我國廣大農村地區的古老村鎮、鄉土建筑,是中華多民族繁衍發展的溫床,也是我國悠久歷史文化發展的基礎。中國上下五千年文明史,正是從這些古老村鎮、鄉土建筑中孕育發展起來的。從首都北京到古城西安,從國際大都市上海到七朝古都南京等等,無不是從原始村鎮中成長壯大起來的。這就足以說明,鄉土建筑、古村老鎮是中華悠久歷史文化的根基。
迫切在于,時下許多鄉土建筑“生存狀況”令人堪憂。以福州市歷史文化保護區林浦村為例,其傳統村落形態在福州傳統宗族村落中具有較大的典型意義,在建筑學、民俗學和美學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學術價值。然而,現今該村原有的村落脈絡已十分模糊,幾個文物點散見在“新村”的各個角落,泰山宮、濂江書院等古樸建筑與周圍的新建筑形成強烈反差,古村落和諧的人文和自然景觀已遭破壞。
鄉土建筑、古老村鎮是祖先留給我們的一份不可多得的文化禮品。當它們存在的時候,人們往往不知道珍惜它、愛護它,有朝一日一旦失去后,才覺得珍貴,但卻無法挽回。近些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不僅城市頗為壯觀的高樓大廈接二連三地傲然崛起,就連各地農村,設計新穎的現代民居也像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這無疑是可喜可賀的。問題是,“立新”為什么非要以“破舊”為代價?鄉土建筑乍看起來是有點“土氣”,有的甚至破舊不堪,但它們卻充分保留和體現了中華悠久歷史文化的內涵,如能把它們保存保護下來,將是一份絕妙的文化遺產。
有人說,保護農村的文化遺產,就是保護我們傳統文化的源頭。這話不無道理。因此,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創建和諧社會和諧文化的過程中,我們不但要加強宣傳教育,增強各級政府保護文化遺產的意識,引導和鼓勵廣大民眾參與文化遺產的保護,而且要把保護文化遺產的內容納入到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規劃中,使之同步協調發展,守住現在已經很有限的古村老寨和鄉土建筑,保護我們可貴的文化根基。
摘自 中華園林網
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