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城市規劃專業教育培養方案的修訂
關鍵字:城市規劃;教育培養;方案
On the revision of the Training Plan for Professional Education for Urban Planning
Chen Bingzhao
[Abstract] The training of professional talents for urban planning includes the training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occupational ethics,view of value and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different categories and at different levels.All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should clearly set out the key emphases and cultivate the strong points,stres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increase the proportion of methodology in teaching.
[Key words] urban planning,education and training,plan
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地發展與城市建設如火如荼地進行是相輔相成的,城市規劃已成為城市建設有序協調開展的重要環節。面對這樣歷史性的挑戰和機遇,城市規劃人才的培養已是一項十分急迫的任務。城市規劃專業指導委員會成立之初(1998年8月),全國設置有城市規劃專業的院校不足30所,設置有五年制城市規劃專業本科的院校僅10所左右,然而今天已猛增到100多所,這種發展速度是驚人的。
1、對城市規劃學科歷史的簡單回顧
現代城市規劃學科源于工業革命。由于工業化,促成了生產的社會化大分工,使城市出現了工業區、商貿區、居住區……城市的活動方式、城市的功能、空間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由于城市中階級矛盾日益尖銳,城市的公共衛生、社會治安等問題已嚴重危及社會的穩定。在英國政府資助下,由霍華德所主持的調查研究成果《明日??一條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二版時改名為《明日的田園城市》),就充分說明城市規劃本質就是以規劃的手段解決社會問題。
社會學家、經濟學家、哲學家對城市的認識與主張最終都要落實到地面上,體現在城市空間上。于是一些有宏觀思想的建筑大師們就著手描繪現代的城市,如勒?柯布西埃的《現代城市》、萊特的《廣畝城市》等。建筑師們能夠把對城市的理想通過技術手段表達出來,這說明城市規劃必須是社會科學與工程技術的結合。然而建筑師難免受到自身專業的局限,他們主要關注的是城市物質空間形態的問題,把城市看成擴大了的建筑。
正如W?鮑爾深刻地指出:“過去的規劃雖出于好心,但卻是以主觀猜想為基礎,不是用科學方法或以客觀標準為基礎。”“有些我們設計的自以為非常理想的環境,會由于人們的活動和習慣等被糟蹋得不成樣子。我們同行們都逐漸了解到,最根本的社會和經濟的力量,是形成我們環境的最重要的因素……”①因此,西方城市規劃的領域逐漸擴大了,開始關注經濟、社會、法律、管理、環境、公眾參與等方面(圖1)。
然而城市規劃學科領域的拓寬、知識的膨脹在西方曾造成城市規劃的核心部分被淡忘,形成了“黑洞”。如規劃教育和研究喜歡鉆牛角尖,以致各自聲稱是城市規劃者,彼此卻沒有共同的語言,無法對話,溝通。于是又都回到核心:規劃、建筑、地景(Landscape)。因為城市規劃畢竟是一門實用的學科,它必須解決城市發展中的現實問題。
2、西方城市規劃專業教育的發展
學科的發展自然會影響到城市規劃的教育。近三、四十年來西方國家城市規劃專業教育也相應在發生變化②:
以建筑、工程為主體的“功能主義”規劃教育已不適應形勢的需要。
(1)社會、行為科學大量介入規劃教育,否定了“功能主義”,但未能建立起新的理論、技術系統,并且與規劃教育展開了大論戰。規劃工作者仍然采用傳統的“功能主義”的方法,以致教育與實際工作脫節。
(2)改進城市規劃教育有利于處理好城市“規劃”與城市“分析”的關系,尋找“設計”與“分析”的結合,正確處理建筑、工程與社會、行為科學的學科交叉問題。
(3)“中間地帶”是思考系統,而理論、技術的作用是發展城市規劃的實用和專用理論、技術。城市規劃是實用科學,處理的是具體的土地利用問題。因此,規劃應以建筑、工程為基本,以社會、行為科學作支持。
3、我國城市規劃專業教育培養方案
2003年7月,建設部高等城市規劃學科專業指導委員會和全國高等學校城市規劃專業評估委員會在廣州舉行聯席會議,總結了近4年來實施城市規劃專業教育方案所取得的經驗,并對方案做了修改完善。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與完善,城市物質要素與空間資源愈加依靠市場力量進行優化配置;同時隨著政府職能的轉變,城市規劃也越來越走向宏觀與戰略的研究,城市空間結構與布局則愈加依靠政策的導向,同時為防止市場力的自發性、滯后性與市場力的失效,城市規劃越來越成為政府進行宏觀調控的手段。這些都要求城市規劃工作者擺脫計劃經濟時代城市規劃只是國民經濟計劃的延續和具體化的思維方法與規劃模式,而必須關注城市物質空間后面的經濟動因。規劃工作者除了必須掌握建筑工程技術外,還必須學習城市經濟、公共政策、社會學、法學、地理學、生態學及經營管理行政學等。因為規劃師的職責是維護社會整體的利益、對城市各項建設實施整體的控制,這些都深含著對規劃專業人才職業道德、價值取向和社會責任心的要求。
我國還處在城市化快速發展的階段,許多新城鎮及大量新城區正在建設,因此,規劃師進行物質性規劃的技能培養仍然是當前規劃和建設的需要。規劃師要具有較強的建筑和市政工程等學科知識的基礎。
同時城市規劃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城市規劃管理是城市規劃設計的延伸,所以,規劃師還需要有政策、理論的素養,組織協調能力,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職業道德。
除此之外,規劃師還得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和工作方法。方法論這類課程在西方國家城市規劃專業中都占有很重的份量。所以,此次方案修訂中,核心課程縮減了三門,增加了一門,即增設城市系統工程學課程。
但是,隨著經濟活動范圍的擴大,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城市的發展更加需要從區域的環境中去協調與定位。于是城市規劃工作從宏觀的區域到城市的一個局部地段的微觀設計,跨度之大是一般人難以全都勝任的,因此,城市規劃人才的培養應當是多類型、多層次的。這就需要各院校根據自身的優勢、條件、基礎來確定各自的重點,培育強項,辦出特色。這是制定城市規劃專業培養方案最重要的指導思想。
為此,將原方案10門核心課程③進一步減少到8門④,核心課程的學時數上下限幅度保持一倍,8門核心課程的學時合計大約占總學時數的1/3弱,目的就是留出更大的空間給各院校自主辦學。這實際上是對各學校的辦學提高了要求,從8門核心課程的學時確定到眾多選擇課程的選定,通過自主的組合,可以形成多種多樣、富有特色的培養方案。也許在專業評估時,應考慮將特色作為重要的因素之一。
市場經濟促使人才流動,規劃設計人才已明顯在向經濟發達地區流動,如果說規劃設計可以跨地區提供服務的話,那么,規劃管理人才則必須駐地化,這也是眾多地方院校對人才市場定位時應當充分注意的。對于以管理為主的市場定位,則應加強管理、法規方面的知識以及有關行政能力的培養,而對設計類的課程則可偏重對規劃、設計方案的評析和鑒賞能力的培養。
總之,惟知識結構的宏觀化、多元化,才能有力地把握城市這個復雜與開放的巨系統。在制定城市規劃專業培養方案時,既要把握住專業發展的大方向,又要根據自身的條件、優勢和對人才市場的分析辦出特色。雖然規劃人才需求很旺,但要悉心培養才能在市場競爭中立足。同時,要不斷地總結、交流經驗,共同進步。
[注 釋]
①W?鮑爾著,倪文彥譯.城市的發展過程[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1.
②梁鶴年.我對中國引進城市規劃模式的一些意見[J].
③10門核心課程包括:城市規劃原理、中外城市建設史、建筑設計概論與初步、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概論、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學、城市經濟學、城市總體規劃(課程設計)、詳細規劃(課程設計)、城市道路與交通、城市規劃管理和法規。
④8門核心課程包括:城市規劃原理(含城市道路與交通)、中外城市發展與規劃史、建筑設計(課程設計或評析)、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學或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概論(供選擇)、城市經濟學、城市規劃課程設計、城市規劃管理和法規、城市規劃系統工程學。
[作者簡介]
陳秉釗,男,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建設部高等城市規劃學科專業指導委員會主任。
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