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工科院校城市規劃專業培養重點及方法
Discussion on the Key Purpose and Method in Training of Students of Urban Planning Speciality in Engineering Colleges/Yan Jin,Zhao Honghong
[Abstract]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engineering colleges in China set"planning of material form"as the key purpose for training of students of city planning specialty.Prominence will be given to the mode of training engineering design talents in terms of curriculum and importance attached to the case study and analysis in theoretical teaching.Efforts will be intensified in training the students'ability in planning technology,oral presentation and writing.
[Key words] the specialty of urban planning,key purpose in training,method of training
隨著國民經濟的迅速增長,我國城市建設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新的規劃思想、方法不斷涌現。城市規劃專業作為城市建設的龍頭專業,在得到各級政府空前重視的同時,城市規劃專業教育如何適應形勢的發展亦值得思考。
1、現代城市規劃學科理論方法的轉變
在五千多年的世界城市發展史中,城市規劃建設發展有兩次“分水嶺”:一次是1764年的工業革命,它改變了過去幾千年來以農村經濟為主的城市建設模式,孕育并產生了近現代城市規劃理論方法;另一次是第二次世界大戰,隨著戰后經濟迅速發展和政治民主化進程的加快,城市規劃學科從“物質形態規劃”向“多元化、多學科”轉變。概括起來,現代城市規劃學科理論方法在其發展過程中有以下幾次重要的轉變:
1.1從“物質形態規劃”向多元化、多學科規劃轉變
現代城市規劃學科的產生以1898年霍華德的《明天?一條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Tomorrow: a Peaceful Path towards Real Reform)(二版時更名為《明日的田園城市》)一書的發表為標志。當時城市規劃的重點是土地利用規劃和功能分區規劃。一個新城的總規劃師往往由一位著名的建筑師擔任,并由其為城市未來的發展制定一個宏偉的藍圖。這個時期城市規劃理論的代表是1932年國際建協公布的《雅典憲章》(Charter of Athens),又稱“都市計劃大綱”。按照這個思想進行的城市規劃被稱為“物質形態規劃”(Physical Planning)。
隨著二戰后大規模城市建設步伐的逐漸放慢和政治決策的日趨民主化,發達國家城市規劃逐漸向多元化、多學科規劃發展。城市規劃不再是政府官員或專家學者等少數人的決策,公眾參與成為城市規劃決策的必需。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以地理學派為主的區域城市規劃理論逐漸占上風,社會學、經濟學、統計學等在城市規劃體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現代城市規劃呈現出多學科的特點。在歐美發達國家,城市規劃專業(Urban Planning)已很少涉及城市空間形態問題。傳統的物質形態規劃基本由城市設計學科替代。
1.2從“終極藍圖式”的“靜態”規劃思想向“動態、彈性”規劃思想轉變
英國于1947年公布的《城鄉規劃法》,確定了“遠期規劃二十年,近期規劃五年”的規劃目標。那個時期的規劃一般是對未來二十年的發展規模做出假設,并以此為依據描繪一幅美好的遠景藍圖。但二次大戰后西方學者普遍認為這種遠景規劃對未來數十年社會經濟的預測是不準確的,因為這種規劃思想是靜態的,無法適應社會的發展變化。正是因為如此,西方發達國家的城市規劃開始強調“動態”和“彈性”,即規劃目標根據社會經濟發展變化而動態變化調整;規劃控制指標體系也開始從剛性控制向彈性引導轉變。
現在,西方發達國家已很少做20年的遠期規劃,而一般只對城市未來的發展做戰略性規劃(或概念性規劃、框架規劃);注重對城市生態環境資源、城市功能定位、發展空間模式、道路基礎設施骨架等進行研究,并以此確定城市總體發展的大致方向;注重對近期的、局部范圍的規劃。
1.3從重視規劃成果向重視規劃過程轉變
傳統城市規劃思想十分重視規劃理論的嚴密性,注重規劃成果的完整性和方法的“科學性”,卻忽視了規劃的時效性、可變性和可操作性。由于規劃的編制、審批過程十分困難、漫長,規劃往往滯后于城市建設。而規劃一旦獲得批準,又變得十分僵化、死板,這導致規劃在實施過程中產生了很多矛盾。
現在,西方發達國家重視對規劃實施過程的研究,強調通過信息反饋機制、決策調控機制等方法對城市規劃項目進行調整和過程控制,使對規劃實施過程的“控制”成為了城市規劃成果的重要組成部分。
1.4從運用傳統規劃手段向運用現代規劃技術轉變
造成城市規劃滯后于城市建設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傳統城市規劃手段、技術的落后。城市是一個包含多目標、多因子的巨系統。城市規劃要處理海量圖形文件和大量統計數據,故城市規劃決策必須運用系統論、控制論方法,以保證城市規劃決策建立在科學分析的基礎上。傳統手工處理信息和定性分析決策方式已不能適應現代城市的快速發展,而以計算機信息自動化處理為基礎的技術手段則成為了現代城市規劃管理的必然,如城市地理信息系統(GIS)、城市空間虛擬技術(VR)及各種規劃專業應用軟件等,大大提高了城市規劃工作的速度、效率和準確度。現代規劃技術的應用水平基本標志了城市規劃的水平。
2、我國城市規劃教育院校特點
改革開放以來,城市規劃日益受到重視。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已有100多所大學開辦了城市規劃專業。這些院校按學科背景基本可以分為以下3種類型。
2.1以工科建筑學專業為主建立城市規劃專業的院校
這類院校以“文革”以前就創辦建筑學專業的8所大學,如同濟大學、清華大學、華南工學院、哈爾濱建筑工程學院、重慶建筑工程學院等為代表。這類院校都是在建筑學專業的基礎上增設的城市規劃專業,學制為五年。其中,清華大學城市規劃專業不設本科,只招收研究生。
這類院校的特點是重視對學生工程設計能力的訓練,因而各種類型的課程設計、實踐學時占了總學時的1/3。設計課從大一開始,每周至少8個學時,貫穿大學五年的全過程(很多學校大一至大三的城市規劃專業教學內容基本與建筑學同步,到大四才分開)。此外,這類大學建筑和城市工程類型的課程比較齊全,如建筑技術、設備課程,城市道路交通、基礎設施規劃方面的課程,以及建筑歷史、城市歷史、美學方面的課程等。在城市規劃設計過程中融入大量的“形態創造”訓練,對美學觀念的培養在城市規劃專業課程中仍然占據重要作用。這類院校培養的學生設計思維能力強,擅長城市空間形態的規劃設計,不足之處是對社會經濟等宏觀城市問題分析訓練少,對專門的規劃技術掌握不夠。
2.2以文科地理學專業為主建立城市規劃專業的院校
這類院校以北京大學、南京大學、中山大學等學校為代表。這類院校都是在地理學科的基礎上設置的城市規劃專業,學制為四至五年。其特點是地理類、經濟類、法規類課程較多,注重城鄉區域規劃理論研究,在規劃技術方面重點培養學生在社會調查、數據整理、地理信息分析、預測技術和遙感技術等方面的能力。
這類院校培養的學生具有較強的分析研究能力和文字組織能力,具有研究型人才特點,可以在城市經濟發展方向、產業結構等宏觀決策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但相對來說圖面表達和工程設計能力較弱。
2.3以林業、農業風景園林專業為主建立城市規劃專業的院校
這類院校以北京林業大學、中南林業大學、華南農業大學等學校為代表。其特點是以園林綠化景觀規劃設計的課程為主,同時兼顧建筑學的部分設計課程。
這類院校培養的學生主要從事風景園林、綠地規劃設計方面的工作,在城市環境建設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但在宏觀的城市規劃和微觀的建筑設計方面的訓練比較欠缺。
此外,還有一批大學的城市規劃專業不具備上述學科優勢,它們主要結合原有學科的特點,如交通規劃、土地規劃、環境保護規劃、測量學、房地產開發等開辦城市規劃專業。這類大學的學制一般為四年。
綜上所述,將我國不同院校城市規劃專業培養重點與國外城市規劃學科發展相對照,可以發現我國以建筑學和風景園林為基礎設置城市規劃專業的院校以形態規劃設計為專業培養的重點,這適應了城市大規模建設階段的人才需求,與二次大戰以前國外城市發展特點相似;而以地理學科為基礎設置城市規劃專業的院校偏重的是軟科學的研究,這與國外二戰以后的城市規劃發展相接近。
3、工科院校城市規劃專業培養重點
為使我國城市規劃專業教育接近并達到國際水平和適應我國經濟建設的需要,我國在借鑒發達國家的專業教育經驗及注冊規劃師執業制度的基礎上,于1995年提出了“全國高等學校城市規劃專業本科(五年制)教育培養方案”,并于2000年首次開始注冊城市規劃師執業資格考試。因此,在新形勢下,工科院校城市規劃專業教育必須明確改革方向,保持優勢、突出重點和特色。
3.1“物質形態規劃”仍是城市規劃的重點
盡管西方發達國家城市規劃思想已從“物質形態規劃”轉變為多元化、系統化的理性決策規劃,城市規劃師也由過去的“設計師”的角色轉變為“科學系統分析者”的角色,但“物質形態規劃”在規劃中的作用并沒有被取代,特別在城市更新類型的“地方”規劃層面上,仍繼續從城市設計和美學價值角度來評價開發計劃的優劣。我國目前進入了城市建設的活躍期,城市處于快速的變動發展之中,“物質形態規劃”仍是城市規劃的重點,在此基礎上必須重視加強對城市開發項目的社會和經濟影響的分析預測,使之與城市“物質形態規劃”項目有機結合。
3.2突出工程設計型人才培養模式特色
“全國高等學校城市規劃專業本科(五年制)教育培養方案”參考了建筑學培養方案,對學生除了提出德、智、體等基本要求外,還在知識結構、能力結構方面提出了訓練要求。在課程設置方面,該方案通過對10門“核心課程”的規定,達到控制各類城市規劃院校的基本規劃教育內容的目的。2003年7月建設部學科專業指導委員會和全國高等學校城市規劃專業評估委員會對實施近四年的城市規劃專業教育方案做了修改和完善,將原方案的10門核心課程減少到8門,以便留出更大的空間給各院校自主辦學。這8門課程大部分是工科院校原已開設的,達到“培養方案”的要求并不困難。需要指出的是工科院校在課程設置上應繼續突出工程設計型人才培養模式特色。但由于城市規劃專業涉及的工程門類繁多,學校課程內容和訓練往往在深度和精度上達不到要求,導致學生雖然學了不少規劃理論和方法,但在做具體規劃項目時卻感到很困難,還時常出現不會土方平衡計算、不會場地設計、不熟悉工程規范的情況,這也是建筑學專業學生的通病?忽視工程技術的訓練。因此,工科院校結合自身地域特點和學科優勢強化、突出工程設計特色是十分必要的。例如,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近幾年在城市規劃專業課程設計訓練方面突出亞熱帶地區的規劃設計的特點,引導學生在規劃設計中重視對地方濕熱氣候環境的分析和研究,并通過充分利用環境分析軟件,提出適應性的空間環境設計模式。
3.3加強對規劃技術運用技能的訓練
與其它工科專業不同,城市規劃專業以城市、社會為研究對象。對于工科院校城市規劃專業的學生來說,社會調查、數據統計和整理、分析和預測是必須掌握的技能,應注重加強這些方面的訓練。例如,在廣東某鎮總體規劃修編項目規劃前期,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要求四年級組學生在現場調查過程中,進行百分之一隨機抽樣的市民問卷調查,工廠、村委會訪談調查,道路交通觀測、車流量分類統計,工廠固體垃圾量統計、建筑質量評價等;對獲得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得出量化指標。這種做法避免了過去城市規劃依靠主觀判斷和一般定性的方法,提高了規劃的科學性。
加強城市規劃專業學生對城市環境質量的觀測和對各類數據的采集分析的能力也是十分必要的。例如,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與清華大學合作開發的Dest環境分析軟件,可對居住區外部空間環境進行氣流、風速、溫度、建筑能耗等多方面的量化分析,為改進居住區規劃布局提供可靠的數據。目前,建筑學院正在開展的高水平大學學科建設平臺項目,已經建立了GIS系統實驗室、城市健康住區設計定量研究實驗室、大型公共建筑與城市設計虛擬現實研究平臺,力求通過設備、專用軟件的全面開發應用,提高城市規劃設計研究的科學水平。筆者在指導學生參與大學校園規劃的設計實習中,應用Arcview GIS軟件,進行相關地形空間分析和GIS表格處理,并制作相關專題圖,包括坡度分析、坡向分析、山體陰影分析、剖面線繪制等,為復雜地形的用地適宜性評價和規劃空間結構的選擇提供了最為基礎且又十分重要的依據,提高了方案的科學性。
3.4理論課程強調案例分析和研究(Case Study)
城市社會經濟的復雜性決定了城市開發項目的極少重復性。目前,城市規劃理論學說仍不嚴密、不完整。因此,城市規劃項目的案例分析和研究(Case Study)就顯得十分重要。城市規劃原理等理論課教學應該借鑒工商管理MBA課程的教學方法,通過大量案例分析說明城市現象和問題,總結規劃設計經驗。每門理論課都應建立案例分析庫,對大量案例的分析研究將作為學生規劃設計訓練的一部分。在“城市規劃原理”課程教學中,筆者嘗試結合教學內容指導學生完成課外實地調研報告?居住區規劃實例比較分析,鼓勵學生進行現場調查研究,并將調查研究的結果與文獻資料相結合,使學生通過對居住區個案的對比分析(包括住宅區的區位、外部環境分析,住區道路交通組織分析,動態及靜態交通設施分析,空間形態結構分析,公建布局、組團布局分析,環境景觀分析、綠化系統分析,住宅建筑風格形式分析),發現、總結個案的優點和規律,發現存在的問題,并嘗試尋找解決的途徑,為下學期居住區規劃課程設計的學習奠定理論基礎和累積實證經驗。
3.5加強口頭表達能力和文本寫作能力的訓練
根據多年教學經驗,筆者感到工科院校城市規劃專業學生的語言交流、文字表達能力需要特別加強。因為在實踐中,規劃項目的文字說明和方案介紹非常重要。規劃方案概念的文字是否準確、簡明;在對方案進行口頭介紹時,語言表達是否清晰,語言是否具有感染力,往往決定了方案能否中標。在四年級總體規劃課程設計教學中,筆者嘗試采用角色替代的方法,由老師、學生分別模仿政府官員、規劃技術人員、市民等不同角色,對規劃設計方案進行分析、討論,以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思辯能力。學生規劃文本的編寫、方案介紹的電子演示文件(Powerpoint)的制作也在教師指導下完成。全面的訓練,為學生的職業選擇和今后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黃光宇,龍 彬.改革城市規劃教育 適應新時代的要求[J].城市規劃,2000,(5).
[2]趙紅紅.城市規劃專業介紹[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5
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