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山南地區“康珠特色街”的城市復興
2008-01-11 08:00:00 來源:網易園林 瀏覽次數:
1 背景
1.1 場地區位
山南地區位于西藏南部邊陲,雅魯藏布江中下游地區,歷史上稱為“雅礱河谷”。山南地區地域面積約為8萬km2,總人口31.8萬,其中藏族人口占96%。山南地區行署駐地澤當鎮(澤當,在藏語中的含義就是“猴子玩耍的壩子”)位于乃東縣中部、雅礱河入江處的三角洲地帶,海拔3 590m,空氣稀薄、日照強烈、氣候多變、夏季涼爽、冬季嚴寒,屬于高原地域性氣候。澤當鎮與西藏首府拉薩相距1.76km,距貢嘎機場90多公里,現在是山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交通和信息中心,也是西藏第一個全國文明集鎮。
規劃區位于澤當鎮雅礱河東路,是城市新城區軸線主體,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規劃設計范圍是:東靠吉布林卡,西臨雅礱河,與湖北路隔岸相望,南起英雄路,北至湖南路。項目占地面積近7萬m2,規劃建筑面4萬多平方米,街區全長近1000m。
1.2 現狀問題
山南和西藏其它地區一樣,在半個世紀前還處于農奴制度時期。雅礱河東路是地區行署澤當鎮重要的組成部分。未開發建設前這里住房破舊,場地東側集中了一批棚戶,均為一層建筑,且雜亂無章,生活垃圾堆放在河邊,污染較為嚴重。場地北部靠近吉布林卡卡的一部分現狀植被較好,但總體來缺乏整理,覆蓋率較低,可建設用地分散。場地內沒有建設道路和鋪設給排水等城市基礎設施,民居和商業建筑設施沒有經過規劃,人居環境亟待改善。
然而,近幾年的開發建設,帶來的是內地的瓷磚、玻璃幕墻和莫名其妙的水泥塔樓,使山南地區的城市景觀與內地中小城市相差無幾。新建建筑的質量參差不齊,大多數建筑設計是在現代建筑形式上簡單地加一些傳統藏式建筑符號,使得“藏域風格”的體現僅停留在很膚淺的層面上,造成地域性建筑毫無特色,城市風貌遭到嚴重破壞,藏民族文化面臨重大沖擊,更重要的是該地區面臨著未來城市經營與旅游發展能否可持續發展的問題。
為了改善人居環境和山南地區的城市面貌,同時為了弘揚藏民族特色文化,促進當地商貿、旅游事業復興,山南地區政府與建設局決定開發建設澤當鎮雅礱河東路的康珠特色街,力圖使之在城市居住建筑、商業發展和景觀塑造各方面都成為整個城市的精華。
[分頁-landscape]
2 設計主題
建筑是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康珠特色街處在西藏這樣一個特殊的環境場所內,無論是從地域文化的延續發展還是從旅游商業的開發需要出發,其建筑風格都應體現藏式特色。與此同時,其商業建筑的功能還要滿足現代人的要求。于是,如何處理外來文化與當地文化的平衡、外來文化與當地文脈的關系,就成為方案的設計難點之一。因此,康珠特色街的建設目標被定為:
(1)體現古老、悠遠且獨具特色的雅礱文化,挖掘和弘揚藏民族文化,協調好保護和更新、發展旅游和改善生活的關系,制定能體現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城市設計,使之成為一個既現代又充滿文化內涵的、高品位、高水平的特色街。
(2)運用現代城市設計和景觀設計語言,在對雅礱河水域進行保護與開發的基礎上,建設能體現濱河特色的康珠特色街。設計應注重整體自然環境的協調,注重河岸與市民活動空間的整合、綠化與人工設施的整合,促使防洪功能與親水休閑功能相結合。
(3)建設環境宜人、富有活力且特色鮮明 的康珠街,形成高效、有序的商業運作機制,大力發展旅游業,為當地人創造就業機會。
(4)強調康珠特色街的開發建設與山南地區的整體開發相協調。堅持規劃設計結構的彈性原則,以適應市場發展,滿足分期投資、逐步開發的要求。
3 設計構思
藏族有一句民謠:“地方莫古于雅礱,房屋莫古于雍布,贊普莫古于聶赤……”一個“古”字形象地描述了山南地區在藏族歷史上的淵源和地位。山南地區擁有西藏歷史上眾多的“第一”:第一塊青稞地,第一座宮殿??雍布拉康,第一座寺廟??昌珠寺,第一片墓群??藏王墓,第一本經書,第一位國王……這些人文古跡,使山南地區成為藏族文化的發源地之一。
(1)水文化。山南地區兩河交匯,雅魯藏布江從青藏高原南下,自西向東橫跨全境,雅礱河由南向北縱貫山南,在此留下了肥沃的谷地和平原。亙古長河使山南文化與水結下了不解之緣。
(2)宗教文化。宗教文化如同空氣一般滲透于整個藏文化中,西藏第一座寺廟??昌珠寺坐落于山南地區。藏傳佛教寧瑪派(紅教)、噶舉派(白教)、格魯派(黃教)、薩迦派(花教)及苯教百花齊放, 山南地區成為了西藏宗教文化的搖籃。
(3)農耕文化。山南地區有西藏最早的農田??第一塊青稞地。山南地區土地肥沃,資源豐富,經濟以農業為主,是西藏自治區商品糧基地之一,有“藏南糧倉”的美稱。藏族先民在這片風光秀麗之地耕耘勞作,將山南地區建成西藏高原上溝渠縱橫、村落相連、人口稠密的富庶之地。山南地區在景觀上表現出農耕景觀的顯著特征,如有曬糧食的平屋頂、曬青稞的糧架等。
(4)建筑文化。山南境內古建筑的種類和數量眾多(如桑耶寺、雍布拉康等),形式各異、結構精美、工藝精湛。建筑內雕梁畫棟,外部采用金頂、寶幢等裝飾,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堪稱世界古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這些傳統的藏式建筑,很好地結合了當地的地形、氣候、居民的生活方式及技術條件,是真正屬于地方的建筑,具有很強的生命力,是地域建筑設計創作的靈感源泉。
[分頁-landscape]
4 設計整合
4.1總體設計
根據沿雅礱河東路開發建設的目標取向,康珠特色街全長約為1000m,其中,建筑控制線距車行道中線9m,車行道寬6m。康珠特色街自北向南分為兩段,建筑以3層或4層為主,局部為5層,總體高度控制在20m以下。
在城市設計中運用景觀語言,對于優化城市功能、延續城市文脈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與傳統的城市設計相比,加入景觀語言的城市設計能重整城市結構關系,全方位地提高人居環境質量,正確對待城市傳統和創新的關系。
城市環境中那些具有歷史意義的場所往往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為建立獨特的城市個性奠定了基礎。規劃師通過對山南地區進行實地考察,對民俗、民風進行調研,分析基地對城市結構發展的影口向,從城市空間結構著眼,以傳統文化為依據,以現代人的商業行為特征為立足點,進行空間設計,得出“一軸、三中心、五珠、七段”的整體空間布局。
(1)“一軸”。以雅礱河作為景觀軸線貫穿康珠特色街,串連起商貿、購物、休閑、旅游等形態各異的城市節點,使之成為康珠特色街的意象軸、城市的中心景觀軸。通過對街區采取后退處理的辦法,創造濱河的連續帶狀開放空間系統。沿河設置景觀綠化帶,避免形成對雅礱河河堤的破壞。在河的中部架橋,使雅礱河的自然氣息向商業區滲透,以改善區域內的小氣候,提高環境質量。使雅礱河的生態功能與城市的商業功能相互滲透、交融,是形成街區特色的一個重要手段。
(2)“三中心”。康珠特色街主要的景觀節點有:①北部入口處的“青稞文化廣場”。其設計圍繞山南地區的農耕文化展開,是城市的生態界面。②主題廣場??“曼陀羅中心廣場”。它位于康珠特色街的中部,是承接景觀軸交點處南、北廣場的中心,是整條特色街的視覺中心和活動中心。廣場兩邊各有一個樹陣,可為游人提供納涼和休息的場所。廣場中建筑的設計理念是:建筑應與環境更好地融合,應充分利用開闊的水面,使之成為景觀面。在廣場上設計一座橫跨雅礱河的“如意橋”,與河對面擬建的“民俗街”相連,橋的造型源自藏族圣潔的哈達,有象征藏、漢民族大融合之意。③街區南入口以“雍布拉康文化廣場”為節點,在步行道的交叉設置“景觀盒”(類似于觀光塔,但尺度比觀光塔小),并使之成為廣場的主景,游人可在“景觀盒”內的觀光平臺上觀景。
(3)“五珠”。康珠特色街屬于線形空間容易造成單調冗長的感覺,因此規劃在康殊特色街的適當位置選擇若干節點將空間放大,以營造空間的高潮點。沿街店面進退有序,形成錯落有致的立面輪廓,減少因建筑體量增大所造成的街道空間的壓迫感;建筑底層采用騎樓形式,前后貫通,局部(中心廣場)設計成兩層騎樓,便于創造商業、休閑、娛樂和旅游的氛圍。規劃在康珠街的南端和北端、南段和北段的轉折處及中部設置五處供行人休憩的廣場,創造收放有致的空間效果,形成一條南北向的空間序列縱軸。
(4)“七段”。康珠特色街的建筑在總體布局上為中心對稱式,分為七段:商業風情區南段和北段、文化休閑區南段和北段,文化休閑過渡區南段和北段、中心廣場段。在每年個建筑群中,建筑相對集中,緊湊布置,有利于保留自然地貌,并為旅游業所需的停車場地、活動廣場等留出空間。建筑相對集中的布局能形成“街中街”,形成與傳統藏寨聚落相似的景觀效果。
4.2 建筑設計
對于建筑的具體形式,特別是對一些建筑細部的處理,規劃采用傳統建筑形象“變異化”的處理手法,結合現代材料、技術、設計手法使建筑與地域性的環境與文脈相適應。
本次規劃借鑒藏式建筑風格,結合現代建筑設計理念與手法,根據現代商業功能要求、當地氣候及地形特點,設計符合街道空間比例與尺度的建筑高度。建筑柱網的設計在符合常規模數要求的基礎上對柱網進行靈活設置;細部裝飾(如入口處建筑的門窗、檐口、柱頭等)設計均以當地民居為原形,并對其予以適度提煉、簡化,使其在具有現代功能的新建筑上煥發新的生命力;材料以當地材為主,用作砌體或外飾面。建筑空間形式汲取當地傳統民居的菁華,借鑒如天井、三合院、柱廊、上層懸挑、屋頂曬臺等諸多形式,組合形成廣場界面的曼陀羅形狀。在康珠特色街北部、南部及中部的建筑作一些轉角處理,以體現建筑空間及景觀的地域文化特色,創造豐富的商業建筑體驗空間。
[分頁-landscape]
4.3 環境設計
本次規劃在力爭保持場地自然特色的同時,引入城市肌理和“城市化”的要素,以體現城市化進程中城市對人和自然的影。
康珠特色街的景觀環境空間體系由市民休閑廣場、街內的四處小型廣場及連接上述廣場的街道構成,以水景、植被、鋪地、小品設施為基本要素。街的北部與吉布林卡相交處分布著茂密的楊樹林,林相結構好,季相變化豐富,規劃對其予以保留,并強化其生態價值。廣場空間的形狀由周邊建筑界面圍合成曼陀羅形狀(取材于藏文化中最濃郁的宗教“輪回”的涵義)。以街道景觀軸線為中心,在水景、河岸兩側結合水岸線,布置寬度不同的小型綠地,并設置燈光照明設施。街道小品等設施的形式、色彩、材料均能反映當地的文化內涵。
4.4交通組織設計
要使康珠特色街運營有序且富有生機,有效的交通組織是最基本的因素之一。規劃充分考慮人車分流、店前運營與后勤服務分流,以創造安全、舒適、連續的活動場所。
為使整個街區交通便利,規劃一條沿雅礱河的道路,使之與英雄路、湖南路形成環路,以連接各個現存的與擬建的橋梁。4條便捷通道構成街區的骨架。街區內部交通以步行為主,允許少量機動車及自行車進入,沿河形成步行系統。在康珠特色街南、北兩端及橫向通道入口處設置小廣場,以滿足人流集散及停車需求。街內采用大量線形道路,加強各景觀節點之間的聯系,并保證有5m寬的連續路面供消防車通行。此外,在康珠特色街內凡臺階處均設有殘疾人坡道。
5 結語
一個地區原生的營建體系能否走向現代,能否持續發展,在于這個營建體系的內在“基因”是否符合現代化的發展需求,它的結構關系和形態表征是否適合于現代化的運作,它的功能和運營機制是否符合現代化的價值標準。發展地區建筑的適宜性技術是建構地區建筑學的一個重要因素。山南康珠特色街設計解讀了鄉土景觀和建筑之間的關系,理解了傳統的建筑風格對地方自然環境的適應方式,并以謙虛的態度體驗和理解傳統的生活方式,包括當地人的衣食住行和信仰。本次設計首先是一個為當地人生計和生活而進行的設計,即將鄉土居民的生活過程完整地保留在場地之中,使外來游客融入這個生活場所,體驗濃郁的民族文化。
[分頁-landscape]
項目負責人:周波;主要設計人:王波、賀貴祥、康志華、王睿、陳春華、陳紅、李偉。)
[作者簡介]
王波,男,四川大學建筑與環境學院碩士研究生。
周波,男,博士,教授,四川大學建筑與環境學院副院長。
賀貴祥,男,高級工程師,山南地區建筑規劃設計院院長。
編輯:admin
凡注明“風景園林網”的所有文章、項目案例等內容,版權歸屬本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者,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風景園林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