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為本打造北方“流綠都市”??長春市建設綠色宜居城市散記
日前,長春市政府發布信息,該市環境保護和節能減排工作取得顯著成效:空氣環境質量優良天數連續5年保持在340天以上;萬元GDP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煙塵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逐年下降……長春正朝向宜居城市邁進。
積極推進污染治理
長春市積極推進污染源在線監測設施建設。市政府辦公廳下發了《關于對全市重點污染源實施在線監控的通知》,按通知要求市環保局對全市重點污染源安裝監測大氣污染物、污水污染物的自動在線監控設備等各項工作做出部署,計劃安裝的80臺套監控設備建成投入運行后,可對占全市污染排放量70%以上的重點污染源實現在線監控。此外,該市2007年初以來,已對273個建設項目進行了環境影響評價。與吉林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共同編制完成了《長春市生態功能區劃》和《長春市農村小康行動規劃》。
環境保護更加注重民生
通過一系列的措施,據環境監測數據顯示,截至目前,長春市城區空氣污染指數同比下降3個指數,空氣中可吸入顆粒物年均值每立方米同比下降6微克。全市地表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100%,工業廢水中主要污染物排放達標率100%。全市工業固體廢棄物處置利用率99.37%。道路交通噪聲平均值為68分貝,區域環境噪聲平均值為56.3分貝,噪聲達標區面積142.9平方公里,覆蓋率74.2%,達到全國文明城市A類標準。
據《長春市委市政府關于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的實施意見》,長春力爭空氣環境質量優良天數達到340天以上;確保核與輻射安全;以“清潔水源、清潔家園、清潔田園”為目標,著力解決畜禽規模化養殖污染、農業面源污染、村屯“臟、亂、差”等突出環境問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質量;到2010年,每萬元工業增加值取水量下降30%,廢舊物資回收利用率達到80%以上,主要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率達到85%以上。
生態建設定位:流綠都市
未來長春城市發展在生態建設上面的定位是什么呢?“流綠都市”,這是《長春市整體城市設計??綜合成果報告》中給出的答案。
如何建設“流綠都市”?長春市確定的城市生態綠化方面的總體建設目標,是著力打造東北的流綠生態都市。通過完善生態體系結構,優化綠化資源配置,提高綠化覆蓋率等途徑,構建生態和諧的宜居城市,體現以人為本的城市建設理想。
而落實這一目標,長春城市生態建設成為核心主線,包括城市生態安全網絡建設;城市生態綠地指標建設;大型防護綠地、大型公共綠地和郊野公園之綠線建設;道路廊道之綠線建設;水系廊道之藍綠建設;空氣廊道之綠線建設;斷裂帶避讓廊道之綠線建設。
幾年來,為加強對生態建設工作的領導,長春市成立了長春生態市建設領導小組,市長任領導小組組長,先后制定了《長春市生態市建設規劃》、《長春市(2003-2007年)生態市建設實施計劃》、《長春市生態建設十一五規劃》和《長春市建設節約型社會工作方案》等。
市民自覺維護城市環境
黨十七大報告中提出“生態文明”,是將黨的政策理論與百姓的實際愿望聯系了在一起?!吧鷳B文明”建設可以使祖國的天更藍、山更青、水更綠。生態文明,指的是用文明的方式對待生態,除了對自然生態的保護,還涉及到經濟生態的文明,文化生態的文明,政治生態的文明等等。因此,建設生態文明需要全社會成員的參與。
今年26歲的譚女士是長春某高校的老師,從上初中開始,她就養成了一個習慣,在飯店用餐時,如果飯店只有一次性筷子,她就會拿出自己準備的筷子用餐。她告訴記者,這不是因為飯店的筷子不干凈,而是自己想為環保做些事。
其實,在如今的長春,像譚女士這樣傾力保護環境、愛護環境的人和事比比皆是,已成為廣大市民的自覺行動:節約每一滴水,不使用非降解塑料餐盒,不使用一次性筷子,節省紙張回收廢紙,簡化房屋裝修,少使用發膠,乘坐公交車出行等,每個人都自覺去做,并持之以恒。
摘自《中國建設報》2008.03.27 記者 戰福君
編輯:joj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