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綠色轉型”惠民生
2008-04-08 19:02:51 作者:記者 王科 詹勇 來源:人民日報 瀏覽次數:
陽春時節,上百只白天鵝飛臨山西省太原市晉祠公園南湖棲息,繪出一幅絕美的“白羽映清波”圖,引得不少游人駐足觀賞。市民張先生興致勃勃地說:“從來沒見過這么多白天鵝!看來是咱們太原的水在變好,環境在改善,才招來這些‘貴客’呀。”
太原市委、市政府認為,讓人民群眾呼吸到更好的空氣、享有真正意義上的藍天碧水,是太原目前最突出的民生問題之一。以煤為傲、也因煤而困的太原,在發展理念上正由“黑色”向“綠色”轉型,在面向未來的規劃中,突破了能源重化工業基地的歷史藩籬,正在描繪生態宜居城市的嶄新圖景。在太原市2007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綠色”一詞出現多達60余次。太原環保投入占到GDP的2.5%,市區空氣質量二級以上天數由2000年的45天增加到2007年的269天,環境狀況正悄然發生著巨大變化。
調整經濟結構,構建綠色產業體系,是太原“綠色轉型”的戰略支點和突破口。太原以循環經濟為主要經濟技術模式,加快改造傳統產業,延伸不銹鋼深加工、鋁材深加工、鎂合金深加工、煤化工和機械制造等五大產業鏈條,著力建設 “世界不銹鋼之都”和“世界鎂都”,壯大電子信息、新型材料、現代醫藥三大產業集群,培育物流、旅游等現代服務業。與1995年比,2006年太原市區二氧化硫濃度值下降了62%以上,工業煙粉排放量減少了60%以上。“太原市在不懈地進行污染治理和清潔生產的同時,現在又向不合理工業布局開刀,這樣的力度是從未有過的。”太原市委常委、秘書長張貴元感慨道。
創新綠色管理機制,為“綠色轉型”提供了“第一推動力”。太原在山西率先建立“綠色高壓線”,實行綠色考核指標體系與試行綠色GDP核算,強制“抑黑促綠”。大量污染企業、落后產能被堅決淘汰,今春以來,又在城區實施基本退出煤炭產業。綠色轉型標準化,是太原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大創新。太原創立了全國首個地方性綠色標準體系,出臺了全國省會城市的第一部綠色建筑標準。今年,太原還將加快有關立法步伐,發布實施《太原綠色轉型條例》、《反浪費市長令》等,在法律層面建立“綠色轉型”的長效機制。
涵養綠色文化,為太原“綠色轉型”注入了蓬勃的生命力。在太原,無形的“綠”在滲透,領導干部樹立符合科學發展的正確政績觀,普通市民增強生態文明意識,城市規劃以資源環境為前提,生活辦公以綠色消費為時尚。有形的“綠”在拓展,綠色創建活動此起彼伏,清潔燃料區的擴大呈燎原之勢,以前光禿禿的道路兩旁出現“桃花紅、杏花白”的美景,去年綠化覆蓋率達到38.64%,人均綠地9.08平方米。目前,一場全民參與的“城鄉清潔工程”正在太原各地如火如荼進行著,幾百萬立方米的垃圾被清除,上百條“龍須溝”得到整治,極大地凈化了群眾的生活環境。家住東山煤礦宿舍區的梁師傅一家非常高興:“水道變寬了,空氣清新了,今年夏天我家的窗戶終于可以打開了!”
春到龍城,綠上枝頭。太原汾河景區、城西水系近年來先后榮獲“迪拜國際改善人居環境最佳范例獎”、“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環保專家認為,這標志著太原市正從一個污染城市逐漸變成一個適合居住的城市。去年的一項調查顯示,有1/3的市民對太原市環境質量發生的變化感到滿意。天在變藍、水在變清、城市更美、生活更好,正成為越來越多太原人的真切感受。
撫今追昔,太原自古就有“錦繡太原城”的美譽,金代詩人元好問曾為之寫下了“水上西山如掛屏,郁郁蒼蒼三十里”的壯美詩句。展望未來,在這樣一個跨越數百年的生態大變遷中,太原又將交出怎樣的答卷?對此,山西省委常委、太原市委書記申維辰既高度清醒又充滿信心:“太原的環保工作,只是在艱難進程中邁出了艱難的第一步。但只要我們堅持科學發展,立足以人為本,沿著摸索出來的創新發展模式、推進‘綠色轉型’的生態文明之路堅定走下去,太原的明天一定會更加清澈美好。”
太原市委、市政府認為,讓人民群眾呼吸到更好的空氣、享有真正意義上的藍天碧水,是太原目前最突出的民生問題之一。以煤為傲、也因煤而困的太原,在發展理念上正由“黑色”向“綠色”轉型,在面向未來的規劃中,突破了能源重化工業基地的歷史藩籬,正在描繪生態宜居城市的嶄新圖景。在太原市2007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綠色”一詞出現多達60余次。太原環保投入占到GDP的2.5%,市區空氣質量二級以上天數由2000年的45天增加到2007年的269天,環境狀況正悄然發生著巨大變化。
調整經濟結構,構建綠色產業體系,是太原“綠色轉型”的戰略支點和突破口。太原以循環經濟為主要經濟技術模式,加快改造傳統產業,延伸不銹鋼深加工、鋁材深加工、鎂合金深加工、煤化工和機械制造等五大產業鏈條,著力建設 “世界不銹鋼之都”和“世界鎂都”,壯大電子信息、新型材料、現代醫藥三大產業集群,培育物流、旅游等現代服務業。與1995年比,2006年太原市區二氧化硫濃度值下降了62%以上,工業煙粉排放量減少了60%以上。“太原市在不懈地進行污染治理和清潔生產的同時,現在又向不合理工業布局開刀,這樣的力度是從未有過的。”太原市委常委、秘書長張貴元感慨道。
創新綠色管理機制,為“綠色轉型”提供了“第一推動力”。太原在山西率先建立“綠色高壓線”,實行綠色考核指標體系與試行綠色GDP核算,強制“抑黑促綠”。大量污染企業、落后產能被堅決淘汰,今春以來,又在城區實施基本退出煤炭產業。綠色轉型標準化,是太原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大創新。太原創立了全國首個地方性綠色標準體系,出臺了全國省會城市的第一部綠色建筑標準。今年,太原還將加快有關立法步伐,發布實施《太原綠色轉型條例》、《反浪費市長令》等,在法律層面建立“綠色轉型”的長效機制。
涵養綠色文化,為太原“綠色轉型”注入了蓬勃的生命力。在太原,無形的“綠”在滲透,領導干部樹立符合科學發展的正確政績觀,普通市民增強生態文明意識,城市規劃以資源環境為前提,生活辦公以綠色消費為時尚。有形的“綠”在拓展,綠色創建活動此起彼伏,清潔燃料區的擴大呈燎原之勢,以前光禿禿的道路兩旁出現“桃花紅、杏花白”的美景,去年綠化覆蓋率達到38.64%,人均綠地9.08平方米。目前,一場全民參與的“城鄉清潔工程”正在太原各地如火如荼進行著,幾百萬立方米的垃圾被清除,上百條“龍須溝”得到整治,極大地凈化了群眾的生活環境。家住東山煤礦宿舍區的梁師傅一家非常高興:“水道變寬了,空氣清新了,今年夏天我家的窗戶終于可以打開了!”
春到龍城,綠上枝頭。太原汾河景區、城西水系近年來先后榮獲“迪拜國際改善人居環境最佳范例獎”、“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環保專家認為,這標志著太原市正從一個污染城市逐漸變成一個適合居住的城市。去年的一項調查顯示,有1/3的市民對太原市環境質量發生的變化感到滿意。天在變藍、水在變清、城市更美、生活更好,正成為越來越多太原人的真切感受。
撫今追昔,太原自古就有“錦繡太原城”的美譽,金代詩人元好問曾為之寫下了“水上西山如掛屏,郁郁蒼蒼三十里”的壯美詩句。展望未來,在這樣一個跨越數百年的生態大變遷中,太原又將交出怎樣的答卷?對此,山西省委常委、太原市委書記申維辰既高度清醒又充滿信心:“太原的環保工作,只是在艱難進程中邁出了艱難的第一步。但只要我們堅持科學發展,立足以人為本,沿著摸索出來的創新發展模式、推進‘綠色轉型’的生態文明之路堅定走下去,太原的明天一定會更加清澈美好。”
編輯:jojo
凡注明“風景園林網”的所有文章、項目案例等內容,版權歸屬本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者,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風景園林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