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護區
國家為保護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對具有代表性的不同自然地帶的環境和 生態系統、珍貴稀有動物自然棲息地及其他歷史遺跡和重要水源地籌劃出界限加以特殊保護的自然地域。自然保護區以保護自然資源為主,還須把科研、教學、旅游和生產結合起來,統一經營管理,使之成為以自然保護為主的科學實驗、生產示范和旅游的基地。保護區可劃分為核心區、緩沖區和實驗區。核心區是原始狀態保護較好的自然景觀地區,是開展生態系統研究的基地。緩沖區設在核心區周圍,是半開發地區,由一些演替植被組成,可結合實際需要在不破壞原有群落環境的前提下,開展一些合理利用和改造的試驗。實驗區可根據所在地的特點和需要,利用本地資源,生產自己特有的產品,為當地的植被恢復和建立新的人工生態系統起示范推廣作用。美國于1872年首建的世界第一個國家公園(黃石公園)即為自然保護區。到20世紀20年代,世界各大洲相繼建立了自然保護區的國家公園。至1991年全世界已建各類自然保護區8490個,面積達774 萬平方千米,占地球土地面積的5.2%。中國于1956年在廣東省肇慶市建立了以保護南亞熱帶季雨林為主的第一個自然保護區(鼎湖山自然保護區)。到 1993年底中國已建708個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為5680萬公頃,占國土面積5.54%。中國自然保護區的主要保護對象分3類:自然生態系統類 ;野生生物類;自然遺跡類。根據自然保護區的重要意義又分為4級:國家級、省(市、自治區)級、市(自治州)級和縣(自治縣、旗、縣級市)級。中國的貴州梵凈山、廣東鼎湖山、四川臥龍、福建武夷山、吉林長白山、內蒙古錫林格勒草原、新疆博格達峰、湖北神農架等10處自然保護區,還加入了國際“人與生物圈計劃” 的自然保護區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