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星植物”的詭異色彩(組圖)
2008-05-09 22:47:00 來源:環球科學 瀏覽次數:
恒星決定生命形式
在很大程度上,恒星的質量、溫度決定著行星表面的環境狀態,而環境狀態又決定了生命能否出現、以什么樣的形式出現。
要想在另一個“太陽系”的行星上找到光合色素,天文學家必須研究行星演化的各個階段,因為目標行星很可能相當于20億年前的地球。另外,科學家還得考慮到,太陽系外的光合生物可能進化出與地球生物完全不同的特性,利用長波長光子就能分解水分子。
在地球上,紫色不產氧光合細菌(purpleanoxygenicbacteria)吸收的近紅外光波長為1,015納米,是所有光合生物能利用的波長最長的光線。而在產氧光合生物能利用的光線中,波長最長為720納米,吸收這種光線的是一種海洋藍細菌。雖然地球上的生物無法利用波長更長的光線,但這并不意味著,其他行星上的生物就不能利用長波長光線。大量長波光子也能起到與少量短波光子相同的作用。
限制光合作用的因素,并不是植物是否具有某種新型色素,而是到達行星表面的、可為植物利用的光線??這些光線取決于恒星的類型。天文學家依據顏色對恒星進行分類,而顏色又與恒星的溫度、體積和壽命有關。只有壽命足夠長的恒星,才能孕育出復雜生命。滿足這一條件的恒星,按照溫度的高低,被天文學家分為F、G、K和M型(其中F型恒星溫度最高,M型最低)。我們的太陽屬于G型恒星;質量更大的F型恒星更亮更藍,它們的能量將在20億年內耗盡;K型和M型恒星質量較小,較紅較暗,但壽命更長。
在每種恒星周圍,都有一個適合生物生存的區域(即宜居帶,habitablezone)。在此區域之內,行星可以維持一定溫度,保證液態水的存在。在太陽系中,這個區域覆蓋了地球和火星軌道;但在F型恒星周圍,與地球大小類似的行星必須離得更遠,才可能適合生物生存;而在K型或M型恒星周圍,“生命行星”與恒星的距離則應該更近一些。在F或K型恒星的宜居帶內,行星能接收到的可見光與地球大致相當,因而可能孕育出類似于地球光合生物的生命形式,它們的色素顏色也只會在可見光范圍內變動。
M型恒星也叫紅矮星,是銀河系中數量最多的恒星。它發出的可見光子遠少于太陽,近紅外光子的數量卻很多。蘇格蘭鄧迪大學的生物學家約翰?雷文(JohnRaven)和愛丁堡皇家天文臺的天文學家雷?沃爾斯登克羅夫特(RayWolstencroft)曾提出,產氧光合作用理論上可以利用近紅外光。不過,地球植物用兩個可見光子就可以分解一個水分子,而其他行星的生命體需要三四個近紅外光子才能做到這一點。這些光子必須協同工作,為一個電子提供充足的能量,以驅動化學反應的進行。
另一方面,M型恒星也為生命的誕生制造了一個大難題:年輕的M型恒星會發出強烈的紫外線。為了躲避紫外線,生命體不得不躲到深水層,但這樣一來,它們就可能無法獲得足夠的光線,以致被“餓死”。如果情況得不到改變,光合生物就永遠無法出現在M型恒星周圍的行星上。幸好,隨著M型恒星逐漸衰老,紫外線的強度將會減弱(甚至可能比太陽發出的還弱),那時,行星上的生命體便無需臭氧層的保護,它們即使不釋放氧氣,也可以安全地呆在陸地表面。
總之,天文學家必須根據恒星的年齡和類型,考慮以下4種情況:
厭氧海洋生物。恒星可以是任何類型,但都處于幼年期。生物不一定會產生氧氣;大氣的主要成分可能是甲烷等氣體。
需氧海洋生物。恒星可以是任何類型,但都處于老年期。它已度過漫長歲月,產氧光合生物已進化出來,大氣中的氧氣開始積累。
需氧陸生生物。恒星處于成熟期,類型不限。植物廣泛分布在行星上,地球正處于這一時期。
厭氧陸生生物。恒星屬于M型,已進入寧靜期,紫外線輻射忽略不計。植物覆蓋行星表面,卻可能不產生氧氣。
對于上述4種情況,光合作用的生物標記顯然是不同的。從地球衛星圖像來看,海洋生物的分布太稀疏,望遠鏡很難發現,因此其他行星上的海洋生物不會產生明顯的色素型生物標記,只能通過影響大氣組成來暗示它們的存在。鑒于此,研究外星植物顏色的科學家們要把主要精力集中在陸地上,比如在F、G和K型恒星周圍的行星表面尋找產氧光合生物,或在M型恒星周圍的行星上尋找產氧或厭氧光合生物。
在很大程度上,恒星的質量、溫度決定著行星表面的環境狀態,而環境狀態又決定了生命能否出現、以什么樣的形式出現。
要想在另一個“太陽系”的行星上找到光合色素,天文學家必須研究行星演化的各個階段,因為目標行星很可能相當于20億年前的地球。另外,科學家還得考慮到,太陽系外的光合生物可能進化出與地球生物完全不同的特性,利用長波長光子就能分解水分子。
在地球上,紫色不產氧光合細菌(purpleanoxygenicbacteria)吸收的近紅外光波長為1,015納米,是所有光合生物能利用的波長最長的光線。而在產氧光合生物能利用的光線中,波長最長為720納米,吸收這種光線的是一種海洋藍細菌。雖然地球上的生物無法利用波長更長的光線,但這并不意味著,其他行星上的生物就不能利用長波長光線。大量長波光子也能起到與少量短波光子相同的作用。
限制光合作用的因素,并不是植物是否具有某種新型色素,而是到達行星表面的、可為植物利用的光線??這些光線取決于恒星的類型。天文學家依據顏色對恒星進行分類,而顏色又與恒星的溫度、體積和壽命有關。只有壽命足夠長的恒星,才能孕育出復雜生命。滿足這一條件的恒星,按照溫度的高低,被天文學家分為F、G、K和M型(其中F型恒星溫度最高,M型最低)。我們的太陽屬于G型恒星;質量更大的F型恒星更亮更藍,它們的能量將在20億年內耗盡;K型和M型恒星質量較小,較紅較暗,但壽命更長。
在每種恒星周圍,都有一個適合生物生存的區域(即宜居帶,habitablezone)。在此區域之內,行星可以維持一定溫度,保證液態水的存在。在太陽系中,這個區域覆蓋了地球和火星軌道;但在F型恒星周圍,與地球大小類似的行星必須離得更遠,才可能適合生物生存;而在K型或M型恒星周圍,“生命行星”與恒星的距離則應該更近一些。在F或K型恒星的宜居帶內,行星能接收到的可見光與地球大致相當,因而可能孕育出類似于地球光合生物的生命形式,它們的色素顏色也只會在可見光范圍內變動。
M型恒星也叫紅矮星,是銀河系中數量最多的恒星。它發出的可見光子遠少于太陽,近紅外光子的數量卻很多。蘇格蘭鄧迪大學的生物學家約翰?雷文(JohnRaven)和愛丁堡皇家天文臺的天文學家雷?沃爾斯登克羅夫特(RayWolstencroft)曾提出,產氧光合作用理論上可以利用近紅外光。不過,地球植物用兩個可見光子就可以分解一個水分子,而其他行星的生命體需要三四個近紅外光子才能做到這一點。這些光子必須協同工作,為一個電子提供充足的能量,以驅動化學反應的進行。
另一方面,M型恒星也為生命的誕生制造了一個大難題:年輕的M型恒星會發出強烈的紫外線。為了躲避紫外線,生命體不得不躲到深水層,但這樣一來,它們就可能無法獲得足夠的光線,以致被“餓死”。如果情況得不到改變,光合生物就永遠無法出現在M型恒星周圍的行星上。幸好,隨著M型恒星逐漸衰老,紫外線的強度將會減弱(甚至可能比太陽發出的還弱),那時,行星上的生命體便無需臭氧層的保護,它們即使不釋放氧氣,也可以安全地呆在陸地表面。
總之,天文學家必須根據恒星的年齡和類型,考慮以下4種情況:
厭氧海洋生物。恒星可以是任何類型,但都處于幼年期。生物不一定會產生氧氣;大氣的主要成分可能是甲烷等氣體。
需氧海洋生物。恒星可以是任何類型,但都處于老年期。它已度過漫長歲月,產氧光合生物已進化出來,大氣中的氧氣開始積累。
需氧陸生生物。恒星處于成熟期,類型不限。植物廣泛分布在行星上,地球正處于這一時期。
厭氧陸生生物。恒星屬于M型,已進入寧靜期,紫外線輻射忽略不計。植物覆蓋行星表面,卻可能不產生氧氣。
對于上述4種情況,光合作用的生物標記顯然是不同的。從地球衛星圖像來看,海洋生物的分布太稀疏,望遠鏡很難發現,因此其他行星上的海洋生物不會產生明顯的色素型生物標記,只能通過影響大氣組成來暗示它們的存在。鑒于此,研究外星植物顏色的科學家們要把主要精力集中在陸地上,比如在F、G和K型恒星周圍的行星表面尋找產氧光合生物,或在M型恒星周圍的行星上尋找產氧或厭氧光合生物。
凡注明“風景園林網”的所有文章、項目案例等內容,版權歸屬本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者,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風景園林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閱讀
遼寧沈陽:世界最大泵道公園開園
沈陽國際泵道公園總投資約1億元,總占地面積4.58萬平方米,其中核心泵道場地面積約8000平方米,共設置平地練習區、入門波浪道、小型初級道、大型初級道、標準泵道、騰躍道、自由式場地、碗池共9個賽道【詳細】
京城最大綠肺溫榆河公園18條道路“瘦身曲化”
在京城最大“綠肺”——溫榆河公園,18條市政道路眼下正開展設計建設。近日,由北京城市規劃院、園林古建院、市水利設計院、弘都院、林業大學等專業團隊組建的規劃技術工作營,已經完成了【詳細】
《杭州市濕地保護條例》施行
《杭州市濕地保護條例》今年5月1日起施行。浙江省杭州市近日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杭州市濕地保護條例》制定實施的有關情況,提出將扎實推進濕地保護和修復,全力推進國際濕地城市創建【詳細】
同濟大學風景園林專業女生留學歸來后當廚師
有人問小迪,985畢業做廚師不會感覺虧了嗎?小迪說“標簽也許可以帶給人暫時的光環,但它不該定義你。”小迪說她喜歡做料理,因為看到吃了自己做的食物感到幸福的食客會覺得很幸福【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