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保興出席儀式并講課
由中共中央組織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聯合舉辦的特大城市城鄉規劃專題研究班日前在市長培訓中心開學。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出席開班儀式并講課。仇保興強調,城鎮化既是巨大的挑戰,更是難得的機遇。城鄉規劃要著眼于城鄉互補協調發展而不是“同質化”來消滅農村;要著眼于不可再生資源的保護而不是市場配置資源;要著眼于實現循環用水,應對城鎮水危機;要著眼于“堵”“疏”兩手抓,破解耕地保護難題;要著眼于實施需求管理來應對交通擁堵;要著眼于推行綠色建筑、綠色基礎設施,逐步創建生態城市。
為期一周的專題研究班參加人員主要是直轄市分管城市建設工作的副市長和全國100萬人口以上特大城市的市委書記或市長。簡短的開班儀式結束后,仇保興就實現我國有序城鎮化的難點與策略這一專題,從實現有序城鎮化的重大意義,我國城鎮化與非洲城鎮化的比較,我國城鎮化的基本特色,城市規劃變革的“四重點”,實現循環用水應對城鎮水危機,“堵”“疏”兩手抓、破解耕地保護難題,以“需求管理”來應對交通擁堵,增加保障房供應、完善房地產市場調控,實現建筑節能的“雙跨越”發展,創建或改建生態城市等10個方面向學員們進行了講解。
仇保興說,我國正處于城鎮化高速發展期,面對城鎮化過程中出現的工農業廢棄物對大氣和水系的污染、對山川海洋自然環境與景觀的隨意改造開發、對城鎮傳統建筑文脈和地域風貌的盲目破壞、巨量流動人員的長期存在、城市災害頻發等問題,以及當前我國區域城鎮化與城鎮區域化并存的現實,要實現城鎮化的有序健康發展,在城市規劃的變革上,應該突出四個重點,即城市總體規劃編制從面面俱到轉向突出重點;城市規劃管理的重點從引導建設轉向資源保護和合理利用;規劃調控范圍從囿于城市規劃區轉向區域和城鄉協調發展;城市規劃行政監督體制從封閉低效轉向均權公開。
在講到應對城鎮水危機問題時,仇保興指出,水危機實質上是水生態危機。水生態有其自身的規律,單一的“工程思維”將會損害水生態,從而加劇水危機。要著眼于“四個轉變”來系統治理城鎮水環境,也就是要從單項治理向水生態的整體修復優化轉變;從重末端治理向側重于源頭治理轉變;從開發?排放的單向利用向循環利用轉變;從簡單地對洪水截排向與洪水和諧相處轉變。
仇保興說,目前世界各地都在進行生態城市建設的探索。創建或改建生態城市,對于解決城鎮化過程中出現的難題,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的挑戰,減少二氧化碳氣體的排放有著重要的意義。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創建或改建生態城市應堅持七項原則:一是按生態系統的本質來規劃和建造城市。城市空間應該是緊湊的,規劃設計的目的是為了以人為本的生物群的健康和繁榮,而不是為機器或汽車而設計城市;城市作為生產和消費的場所,其設計應該是為了滿足生命的需要,而不是為了鋼鐵或汽油的需要。二是城市功能應與其發展的形式相適應。城市不能破壞其食物的來源和其他支撐條件,如干凈的水和空氣;城市的功能、產業定位和就業結構要相互適應。三是從規劃入手確立一種能支撐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土地利用模式。我國保持每平方公里建成區容納一萬人口的密度,是考慮了人類活動舒適性與控制傳染病流行等因素的合理選擇;城市規劃應盡可能保留文化、自然遺產和符合生物多樣性的其他自然斑痕;倡導對自然、歷史文化、普通人利益的“三尊重”。四是城市綜合交通規劃應按步行、自行車、軌道交通或一般公交、私人轎車的優先順序進行發展。生態城市必然是一座可步行的城市。五是保護和充分利用各類資源,逐步實現“循環經濟”。推廣各類廢棄物源頭治理方案,實行生產、消費和分解三方面的平衡;修復并保護城市的水系統,使其發揮多種復合功能;學習大自然,以最大限度地循環利用各種資源,持續地擴大使用可再生能源,逐步實現“零排放”。六是充分發揮城市園林綠化在減少城市熱島效應、城市大氣和水體污染、建筑物能耗、城市交通能耗和增加城市景觀美感、文化屬性和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的功能。七是生態城市的創建或改建并不是某種固化的模式。但這種模式的內在文化靈魂是盡可能鼓勵市民參與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變革,在家居、建筑、社區、城市乃至整個區域推行“綠色戰略”,促使他們所在的城市以對大自然最小干擾的方式健康發展。
最新評論: |
![]() 重慶:“4050后” |
中國風景園林網版權所有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12 WWW.www.wewon17.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