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調家園的概念 創造回家的感覺 ??居住區環境設計的基本思路
一、住宅環境的基本特征??家園
住宅區是人們身心放松休息、與家人團聚、與友交往的地方,是工作一天后的歸宿,用“家園”表述最為傳神。
在中國文化中的“家”是住宅,而“園”就是宅旁的小環境,是人工的構筑與自然或城市大空間的過渡區域。一個理想的居住狀態、詩意的生活就是有家有園??“家園”,“家”與“園”同等重要,缺少任何一項就不是完整不是理想的。中國古代皇帝有御花園有離宮別苑,官宦文人有四合院后花園,即使普通百姓也有大宅院,以至于農民瓦房前的籬笆院泥巴墻??家與園緊緊相連,中國的居住環境發展歷史幾千年來就是如此。
由于人口的劇增、經濟的落后,很長時期中國城市居民有“家”無“園”,“家”與“園”分離了,“家園”更多地出現在歌曲詩篇中、成了一種奢望。可以說房地產的蓬勃發展以及現代人對住宅環境的要求,實際是“家”與“園”再一次的回歸。
二、家園體現著人的自然屬性
一般說來人具有兩種屬性:社會性與自然性,這兩種特性都需要合理合宜予以表達。
在城市的辦公區、CBD、商業區,這些區域是體現人們社會性(成就感、自尊心)的地方:老板正襟危坐不茍言笑,職員西裝革履彬彬有禮……大家都遵循著社會約定聚集在一起工作。因而這些區域的景觀環境設計常常是大噴泉、雕塑、锃亮的地面鋪裝、務求燈紅酒綠,歡欣鼓舞,氣派、張揚,與人的社會性相呼應。
而“家”則具有自然性的特征:不茍言笑的老板在家里可能是個哄著孩子的好父親,彬彬有禮的職員可能是嚴厲的丈夫……,家是原形畢露的地方。活動的隨意性、設施的舒適性、空間的私密性,是理想“家”的特點。
同樣“家”的延續??居住環境也具有這些特征:放松、自我、親切隨意、寧靜溫馨,是一種可以足踏拖鞋,手端茶杯,腋挾報紙隨意進入的環境,可以抬眼看云,豎耳聽鳥的地方……有家有園就有了歸宿。
認同了“家”的特征,“園”的設計也就有了概念與依據,在我們的設計作品中將居住環境當作“后花園”考慮,即便是樓群也視作一個圍合的花園,避免出現廣場式的設計。
三、目前住區景觀設計的問題
1、景觀類型混淆,將城市公共空間的設計(辦公區、商業區或公園……)搬進住宅區,出現大噴泉、大廣場、大門區的景觀,讓人目不暇接無法放松。
2、硬質鋪裝過多,以大量高級建材、燈光堆砌環境,樓號是住區唯一的區別。
3、為特色而特色,追求新、奇、特,忽略綠色生態與人的舒適性。
4、設計追求圖案化而不是空間序列,好看不好用。
5、設計手法雷同,缺少特色與文化內涵。
四、住宅區設計模式
1、生態的原則
林蔭化
住區應以大面積林蔭化為主,草坪宜少,形成以植物為主體的景觀環境,實踐證明這是符合國情以及最受業主歡迎的方式。
生態的材質
人來于土又歸于土,與土壤有著天然親情關系。花園精彩于植物,看點是植物,人工的精致與豪華應留給住宅建筑自身。綠地道路、家具應盡量選用天然材質。
植物品種的多樣化可以豐富景觀,增加生活情趣。植物品種的多樣化應是今后環境設計中的可深化領域。
生態形式實際是綠色的系統化、體系化創造綠地的完整性、系統性,設計前視建筑為無物,而不要隨著建筑走。
2、人性化??以人為本,注重人的活動。
環境設計最終是為人服務的,是由具體的人使用的,所以設計必須研究人這個“主體”的需求,住宅區居民使用綠地的行為可大致分為以下幾大類:鍛煉休閑與交往活動;群體與個體活動;安靜與喧鬧活動;兒童、青少年、中年與老人活動。這幾類活動常常交叉進行,設計中充分考慮到不同的活動類型。使居民各得其樂,才能使“家園”概念落在實處。
在設計中盡量減少開闊的草坪面積,開辟大量林下活動空間。在有條件項目中開辟上人草坪。
3、文化與特色
住宅區是人的歸宿。尊重與延續地域的歷史文脈,使住宅區融入城市的傳統之中,可以增強歸屬感,同時提供和引導一種新的生活方式。
上述原則是居住環境設計基本出發點并依次展開。沒有綠色環境而大談文化、大建雕塑,或是只顧及人的活動空間,沒有樹木掩映的居住環境都談不上是理想的家園。
編輯:81nu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