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大地震
中國歷史上強度較大的地震,以及在人類認識地震,預測和抗御地震方面具有歷史意義的地震。
陜西岐山地震
發生于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這是中國史書記載比較可靠的最早一次大地震。地震時,“西周三川皆震。是歲也,三川竭,岐山崩”(《國語?周語》)。三川即今陜西省的涇河、渭河、洛河。估計震級可達7級以上。
北邊郡國地震
發生于西漢綏和二年九月丙辰(公元前7年11月11日)。據史書記載,這次地震波及“自京師至北邊郡國三十余壞城郭,凡殺四百一十五人”(《漢書?五行志》)。京師即今陜西省西安市。漢時北邊郡國應包括今甘肅、陜西、山西、河北等省在內。史書對這次地震有“水出地動”的記載,這可能是中國關于震前地下水異常變化的最早記載。
甘肅金城、隴西地震
發生于東漢永和三年二月乙亥(公元138年2月28日)。據初步考證,這次地震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用測震儀器(張衡的候風地動儀)記到的破壞性地震。當時候風地動儀放在洛陽,距震中約700公里。東漢時的金城郡包括今蘭州市在內。震級估計為?級。地震時,“二郡山岸崩,地陷”(《后漢書?順帝紀》),“地震裂,城郭、室屋多壞,壓殺人”(《后漢書?五行志》)。
山西洪洞、趙城地震
發生于元大德七年八月六日(1303年9月17日)。這是中國歷史上詳細記述大地震最早的一次。此震“壞官民廬舍十萬計”(《元史?五行志》),“村堡移徙,地裂成渠,人民壓死不可勝計”(《元史成宗紀》)。破壞區沿汾河地塹延伸長達400多公里。震級約8級或更大。
陜西華縣地震
發生于明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1556年1月23日)。這是中國歷史地震中死人最多的一次地震。“官吏軍民壓死八十三萬有奇”(《明史?五行志》)。地震前,該地區長期沒有中小地震活動。但震前8小時左右,在震中區有“地旋運,因而頭暈”)《隆慶?華州志》)的記載。這次地震首次記載到地震時“地中出火”(地光)的現象。震后,災民曾考慮用木板作房墻,以便抗震。此震極震區長軸與渭河地塹方向一致。估計震級約有8級或更大。(見圖1)
廣東瓊山地震
發生于明萬歷三十三年五月二十八日(1605年7月13日)。《康熙瓊山縣志》記載:“亥時地大震,自東北起,聲響如雷,公署民房崩倒殆盡,城中壓死者數千,……”。估計震級為7.5級或更強,為海南島地區歷史上最大地震。這次地震前礦井中還發生形變坍塌現象。“是日午時銀礦怪風大作,有聲如雷,動搖少頃,坑岸崩,壓挖礦人夫以百計。夫外處震于亥時,而礦內午時先發,所謂本根傷而枝葉動?!?/P>
山東莒縣、郯城地震
發生于清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1668年7月25日)。這次地震是中國歷史上地震中最大的地震之一,震級估計為8.5級。據《康熙郯城縣志》記載,“戌時地震,有聲自西北來,一時樓房樹木皆前俯后仰,從頂至地者連二、三次,遂一顫即傾,城樓堞口官舍民房并村落寺觀,一時俱倒塌如平地”。極震區延伸方向與郯廬大斷裂方向相一致。最遠的有感地區距震中達1000公里。據《康熙海州志》記載,地震時海水有顯著變動。震中附近地區在此震前后,歷史上并無其他破壞性地震的記載。
河北三河、平谷地震
發生于清康熙十八年七月二十八日(1679年9月2日)。這是北京附近地區歷史上最大的一次地震,震級估計為8級。震中裂度為Ⅺ度,破壞面積縱長500公里,北京城內故宮破壞嚴重。三河知縣任塾震后作記:“七月二十八日巳時,余公事畢,退西齋假寐。若有人從夢中推醒者。視門方扃,室內闃無人。正惝恍間,忽地底如鳴大炮,繼以千百石炮,又四遠有聲,儼數十萬軍馬颯沓而至,……。次日人報縣境較低于舊時,往勘之。西行三十余里及柳河屯,則地脈中斷,落二尺許。漸西北至東務里,則東南界落五尺許。又北至潘各莊,則正南界落一丈許”(《乾隆三河縣志》)。顯然,地震時發生了大規模的地面形變。
山西臨汾地震
發生于清朝康熙三十四年四月六日(1695年5月18日)。這次地震震級估計為8級。震中烈度Ⅹ度強,破壞面積縱長500公里。在一個8級地震的震中區附近再次發生8級地震,這是中國歷史上惟一的一次。前一次8級地震是1303年的洪洞、趙城地震。
云南東川地震
發生于清雍正十一年六月二十三日(1733年8月2日)。這次地震震級估計為7.5級,是中國地震史料中記述地面斷裂最詳細的一次地震?!白宰吓F碌亓?有罅由南而北,寬者四五尺,田苗陷于內,狹者尺許,測之以長竿,竟莫知淺深,相延幾二百里,至尋甸之柳樹河止,……”(《雍正東川府志》)。地震后人們注意到城墻垛“南北則十損其九,東西十存其六,抑又奇也?!边@是中國地震史料對地震力方向性的最早描述。
寧夏平羅、銀川地震
發生于清乾隆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1739年1月3日)。震中烈度Ⅹ度強,破壞范圍半徑達380公里。震級估計為8級。極震區長軸與銀川地塹方向一致?!肚幭母尽酚涊d:“酉時地震,從西北至東南,平羅及郡城尤甚,東南村堡漸減。地如奮躍,土皆墳起。平羅北新渠、寶豐二縣,地多坼裂,寬數尺或盈丈,……三縣城垣堤壩屋舍盡倒,壓死官民男婦五萬余人”。又據故宮檔案載:靠近黃河的一些城鎮,震后地裂“涌出大水,并河水泛漲進城,一片汪洋,深四、五尺不等,民人凍死、淹死甚多?!边@是中國內陸因地震引起河水泛濫成災的一次震例。
云南嵩明地震
發生于清道光十三年七月二十三日(1833年9月6日)。這次地震震級估計為8級,震中烈度達Ⅺ度,破壞范圍半徑達260公里。它是迄今所知云南省最大的一次地震。震前“先期黃沙四塞,昏曉不能辨,凡三晝夜,……震之時聲自北來,狀若數十巨炮轟,……最烈則嵩明之楊林驛,市廛旅館,盡反而覆諸土中,瞬成平地,……”(魏祝亭著《天涯聞見錄》)。
臺灣基隆近海地震
發生于清同治六年十一月二十三日(1867年12月18日)。這是中國地震史中引起海嘯最大的一次地震。震級估計為6級。“沿海山傾地裂,海水暴漲,屋宇傾壞,溺數百人。”
寧夏海原地震
發生于1920年12月16日。地震震級為8.5級,震中烈度Ⅻ度,有感范圍遠達上海、北京、汕頭、香港,甚至越南海防的擺鐘也因此停擺。日本東京的放大倍數僅為12倍的地震儀也記錄到環繞地球的面波。這是中國歷史上有感地震波及面最大的一次。地震時震中區出現了長達200多公里的斷層帶,走向為北西-北西西,主要是左旋平推錯動,也有垂直向錯動。這次地震是中國第一次用現代科學觀點進行調查的一次,它促使中國地學工作者開始研究中國地震。
新疆富蘊地震
發生于1931年8月11日。地震震級為8級,震中烈度Ⅺ度。震中區形成了170公里長的斷裂帶,最大錯動幅度達20米。這是中國大地震中已知錯動幅度最大的一次地震。此震斷裂帶的特點是,斷裂帶的走向不沿阿爾泰山主體構造走向,而沿著同其斜交的一個分支構造的走向。
臺灣苗栗地震
發生于1935年4月21日。地震震級為7.1級,是臺灣省有史以來破壞最重的一次地震。地震時在地面上造成了長約37公里的斷層。特點是其中有一段15公里長以垂直錯動為主,另一段12公里長以水平錯動為主。
西藏墨脫地震
發生于1950年8月15日。地震震級為8.6級,波及范圍很大。建筑物倒塌嚴重。山崖崩垮,山峰崩頹十之九。道路毀壞,交通斷絕,地形改觀,河道改易。震前半年左右有6級前震。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境內最大的一次地震。
廣東河源地震
發生于1962年3月19日。地震震級為6.1級,是中國第一個水庫誘發地震。地震前幾年內小震甚多,但臨震前17天內小震突然變得很少,小震的震源深度在臨震前有加深的現象。
河北邢臺地震
發生于1966年3月。地震活動屬于震群型。3月8日在隆堯縣的馬蘭村一帶發生了6.8級地震;3月22日在寧晉縣的東汪鎮一帶又發生7.2級地震;3月26日在寧晉縣的百尺口一帶再次發生6.2級地震。這3次較大地震的震中位置相距不遠,并依次向東北方向遷移。這次地震活動拉開了華北地區20世紀地震高潮活動的序幕。邢臺地震發生后,中國的地震科學研究進入了以地震預報研究為主的階段。
遼寧海城地震
發生于1975年2月4日。地震震級為7.3級,震中烈度為Ⅸ度強。極震區長軸為北西西向。這是中國首次預報成功的一次7級以上大地震,并在震前采取了預防措施,從而極大地減少了居民傷亡。這次地震的前震活動比較典型,是這次地震預報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中期預報的依據有“震中遷移”、“地震空區”和水準測量。短期預報的依據有各種宏觀前兆。
河北唐山地震
發生于1976年7月28日3時42分。地震震級為7.8級,震中烈度為Ⅺ度。同日18時43分,又在距唐山40余公里的灤縣發生7.1級地震,震中烈度Ⅸ度。唐山地震發生在人口稠密、經濟發達的工業城市,造成的損失極為慘重。這次地震有24萬余人死亡,16萬余人受傷。與唐山地區毗鄰的大城市天津市也遭到Ⅷ至Ⅸ度的破壞。有感范圍很大,波及遼、晉、豫、魯、內蒙等14個省、市、自治區。破壞范圍半徑約250公里。此震發生于觀測臺網較多的地區,但短期和臨震預報未能成功。主要原因是:大震之前沒有前震活動;其他前兆現象出現較晚;震區是工業城市,對前兆觀測的干擾大。震源物理的研究表明,該震的震源錯動過程較復雜。調查表明,震前已有預滑現象發生。發生于1976年7月28日3時42分。地震震級為7.8級,震中烈度為Ⅺ度。同日18時43分,又在距唐山40余公里的灤縣發生7.1級地震,震中烈度Ⅸ度。唐山地震發生在人口稠密、經濟發達的工業城市,造成的損失極為慘重。這次地震有24萬余人死亡,16萬余人受傷。與唐山地區毗鄰的大城市天津市也遭到Ⅷ至Ⅸ度的破壞。有感范圍很大,波及遼、晉、豫、魯、內蒙等14個省、市、自治區。破壞范圍半徑約250公里。此震發生于觀測臺網較多的地區,但短期和臨震預報未能成功。主要原因是:大震之前沒有前震活動;其他前兆現象出現較晚;震區是工業城市,對前兆觀測的干擾大。震源物理的研究表明,該震的震源錯動過程較復雜。調查表明,震前已有預滑現象發生。
華北地震區共分四個地震帶
(1)郯城-營口地震帶。包括從宿遷至鐵嶺的遼寧、河北、山東、江蘇等省的大部或部分地區。是我國東部大陸區一條強烈地震活動帶。1668年山東郯城8.5級地震、1969年渤海7.4級地震、1974年海城7.4級地震就發生在這個地震帶上,據記載,此地震帶共發生4.7級以上地震60余次。其中7-7.9級地震6次;8級以上地震1次。
(2)華北平原地震帶。南界大致位于新鄉-蚌埠一線,北界位于燕山南側,西界位于太行山東側,東界位于下遼河-遼東灣拗陷的西緣,向南延到天津東南,經濟南東邊達宿州一帶。是對京、津、唐地區威脅最大的地震帶。1679年河北三河8.0級地震、1976年唐山7.8級地震就發生在這個帶上。據統計,此地震帶共發生4.7級以上地震140多次。其中7-7.9級地震5次;8級以上地震1次。
(3)汾渭地震帶。北起河北宣化-懷安盆地、懷來-延慶盆地,向南經陽原盆地、蔚縣盆地、大同盆地、忻定盆地、靈丘盆地、太原盆地、臨汾盆地、運城盆地至渭河盆地。是我國東部又一個強烈地震活動帶。1303年山西洪洞8.0級地震、1556年陜西華縣8.0級地震都發生在這個帶上。1998年1月張北6.2級地震也在這個帶的附近。有記載以來,此地震帶共發生4.7級以上地震160次左右。其中7-7.9級地震7次;8級以上地震2次。
(4)銀川-河套地震帶。位于河套地區西部和北部的銀川、烏達、磴口至呼和浩特以西的部分地區。1739年寧夏銀川8.0級地震就發生在這個帶上。本地震帶內,歷史地震記載始于公元849年,由于歷史記載缺失較多,據已有資料,此地震帶共記載4.7級以上地震40次左右。其中6-6.9級地震9次;8級地震1次。
編輯:songgaof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