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林造景藝術學習方法的反思
摘要:中西園林造景藝術學習方法是具有差異性的,對造景藝術學習方法的研究工作非常重要,也非常必要。以“師法自然”為原則的中國園林自然觀的理念必將得到弘揚。
關鍵詞:風景園林 學習方法 差異 師法自然
園林作為一門學科專業納入教學體系最初始于西方,從1901年哈佛大學開設世界上第一個Landscape Architecture專業以來,已有100多年歷史,形成了比較完善的課程體系。我國在50年代開設園林專業的時候也基本上沿用了西方的課程體系。隨著時代的改變,雖然有所改進,也是更加與西方接近。其實,課程體系的安排就是學習過程的安排。從這一點上看,中國現代園林與西方已沒有多大的區別。此處要談中西園林造景藝術學習方法的差異,只有也只能從中國傳統園林和西方園林的角度談。
任何造景方法,造景風格的形成與繼承都有其學習的方法和過程,這些方法和過程的不同就會導致風格的不同。學習造景不應只是學習現有的造景方法,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如何學習造景的方法,并在這一方法的指導下去經歷學習的過程,才可能真正理解前人的造景方法,形成自己的造景方法。中國傳統園林與西方園林之所以呈現出如此大的差別,當然有各方面的原因,其中一個很少提及,那就是學習方法的差異。中國現代園林與西方園林在形式上已越來越接近,這與他們學習方法的接近是分不開的。
一、中西園林造景藝術審美觀念的差異
關于中西園林美學思想的差異,彭一剛先生在他的《唯理與重情??中西園林美學思想比較》一文中作了非常精辟的論述。“中國園林之所以呈現出如此截然不同的風貌,這自然要歸因于不同的造園觀念和美學思想,其中最突出的一點便是對自然美所持的態度”。西方在造景形式上更強調人工美,“立足于用人工方法改變其自然狀態”,而中國傳統園林則力求灑脫自然,“雖由人作,宛如天開”。
西方把“自然美”與“藝術美”分開,認為自然美是有缺陷的,理應按照人的意志加以改造,才能達到完美的境地。因此黑格爾認為中國傳統園林是一種雜亂無章的自然物的堆砌。中國人卻沒有把自然美和藝術美明確分成兩個不同的概念,主要是尋求自然界中能與人的審美心情相契合并能引起共鳴的某些方面。在植物的應用上,西方是對這種自然材料人工化,中國是對它擬人化,即自然的人格化。孟兆楨先生也曾說過:“園林之至理在于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恰恰道出了中西園林各自的長處,中國傳統園林強調把人的性格和情感溶入自然,西方園林強調對自然的人工化,體現人的意志。
由于對待自然美所持的態度不同,西方造園刻意追求形式美。形式美既然能夠抽象概括成為法則,便有章可循,并且顯示出一種規律性和必然性,凡是具有規律性的東西都能給人以清晰的次序感。中國則傾心追求意境美,所講的是含蓄,虛幻,藏而不露,言外之意。這自然也是中國人的審美習慣和觀念使然。西方造景企圖用一種程式化和規范化的模式來確定美的標準和尺度,可以說是“唯理”的。中國則是“重情”的,希望通過造景藝術來抒發思想感情,甚至把人的情感附加在自然材料上。如果說西方園林造景追求形式是為了“悅目”,那么中國傳統園林造景追求意境是為了“賞心”。
二、中西園林造景藝術學習方法的差異分析
正由于西方對待自然美的態度不同,也就導致了學習造景的方法不同,這種不同必然導致最后結果的不同。雖然西方和中國都認為“自然美”是“藝術美”的素材和源泉,但西方認為自然有缺陷,需要人工改造,同時又企圖用一種程式化和規范化的模式來給這種人工改造過程確定美的標準和尺度,于是有了以形式美法則為核心的形態美原理,這一原理概括了許多規律化的模式和規范化的概念術語,如:黃金分割,強調統一、秩序、均衡、對稱,推崇圓、方形、直線……以至后人在學習設計之前都得從這些原理開始,特別自德國的包豪斯學院建立以后,幾乎所有設計領域的基礎課程都有構成藝術,而構成藝術就是形態美原理的具體化。這一學習方法確實對設計藝術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也包括園林設計。這種學習方法對培養設計人員的審美感覺,理解形式美規律,訓練設計思維都有非常重要的幫助,時至今日一直在延用,中國現代園林專業的學習也一樣。我想,這也是為什么中國現代造園形式與西方有很大相似的一個原因吧。
中國自古以來都崇尚自然,在哲學上有“天人合一”觀念,老子曾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藝術上一直提倡“師法自然”,認為自然是藝術的源泉。同時,把“自然”作為審美的參照標準,“雖由人作,宛如天開”說的就是此意。古人作山水畫必先游覽名山大川,從自然山水中領略自然美的精華,然后才能“胸有成竹”。西方繪畫多從人工的幾何體素描開始。中國傳統園林是受中國山水畫影響的,因此在造園領域也一樣強調“師法自然”。由于造景主要是運用自然材料,造景方法上更多是以自然景觀為參照,甚至有時是模擬自然。這種學習方法不像西方的那樣“有理可據”,那么嚴謹、理性。向自然學習的方法是一種感性的思維活動,而且因人而異。當然也總結了一些經驗性的造景方法,這只是這一方法實踐的結果,都來自自然。通過從自然界學習造景這一過程,人們得到的不僅只是一些具體的造景方法,更重要的是個人審美感覺的培養和鍛煉,也是美感材料積累的一個過程。這種“培養、鍛煉”和這一“過程”才是“師法自然”最重要的內容。一個現成的“如何造景的方法”與“如何學習造景的方法”相比,后者更有意義,這就像“金子”之與“會指石成金的手指頭”。
三、中國傳統園林中學習造景方法的困惑
中國園林在經過古典園林的高峰之后,也受到了西方形式美原理的影響,現在又經歷著生態原理的指導,但卻沒能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園林形式。可以說中國現代園林追求于“形??形式”,忽略于“意??意境”,淺薄于“理??生態原理”。
雖然中國園林有上千年歷史,但真正的園林理論并不多見,大多是建立在師徒口傳技藝上。這種師傳徒的過程,雖是一個經驗積累的過程,但同時也是一個學習方法衰退的過程。在實踐中積累可以不斷的提高,但是這種實踐隨著專業化程度的加強,越來越局限在一定的專業領域。以鄭元者 “藝術起源應理解為復數”的觀點來看,顯然在它發展的同時,離其“源”也就越來越遠。如果不經常返回其“源”來學習的話,它的發展速度就會減慢,他的創作方法就越來越貧乏。
任何藝術都有其歷史延續性,但在歷史過程中也會出現一些斷層或失傳,在封建社會背景下發展到頂峰的中國傳統園林,在封建制度瓦解之后,失去了它的社會背景。“五.四”之后,由于西方文化的沖擊,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人們的思維方式、學習方法發生了很大變化,傳統園林藝術的文化背景也越顯淡漠。人們更加注重對實用性強的新形式的接受,少了對傳統的研究和繼承。也由于后人對古代文化傳統了解的深度不夠,傳統園林藝術就越顯曲高和寡。再加上為少數人服務的古典園林形式不能滿足大眾化的功能需求,而被冷落。于是傳統園林的創作方法和學習方法逐漸被西方的模式所代替。可以說傳統園林對現代的影響已只剩下一些形式的模仿和照搬。傳統園林藝術得不到充分理解和發展,傳統的學習方法得不到繼承和改進,就不可能有現代中國特色的園林,這正是當前中國園林的困惑。
四、“師法自然”重在過程的體驗和觀念的建立
中國傳統園林在“師法自然”觀念的指導下創造了輝煌,這值得起我們總結、研究和借鑒,但僅僅停留于此地就難以發展。我們應立足于“借古開今”,因為傳統園林畢竟是“流”,我們應抱著學古而不泥古不化的思想。幾十年以古人畫跡為師的大畫家王原祁,后期去過北方伊洛和終南山以及南方豫章,由于接觸大自然而新鮮無比,在畫跋中寫道:“方信古人得力,以天地為師也”。傳統園林創作是自然山水的藝術概括和藝術再現。大自然是其創作之“源”,為了創作具有時代特色的園林僅停留在“流”是遠不夠的,若停留在“流”則如石濤批評的“縱逼似某家,亦食某家殘羹耳”,所以必須探其“源”,以“造化”為師,才可能有新的突破。石濤說:“筆墨當隨時代”,當前重提“師法自然”應立足于現代。現代人對“自然”這一概念的理解已與古人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中國古代對“自然”的尊重是哲學(包括美學)意義上的,西方現代對“自然”的尊重更多是生態意義上的。隨著人們對環境的要求的提高,科技水平的發展,“師法自然”除了像古人師法其形、師法其意之外,更應師法其理。生態法則本身就是一種自然法則。
前人的經驗技法固然可貴,但師法自然的學習過程更為重要。隨著城市化的加劇,人們與自然的距離就越遠,“自然”作為園林藝術的“源”,離之越遠,經驗與技法就越專,這就像在鉆牛角尖。如果一個園林工作者沒有對自然的真正體驗,沒見過真正的溪流,何以理水?沒登過天然的山峰,何以疊山?不了解植物的生存環境,又如何運用植物?于是就只有照著前人的做。即使接觸過大自然,如果不抱有“師法自然”的觀念,是無法真正體會自然之“理”的。
西方園林為何后來影響那么大,除了它有易于掌握和易于理解的形式美規律、程式化的表現技法與設計思維訓練方法外,還有以“形式美”為審美參照的審美參照體系。要想提倡“師法自然”,就必須提高“自然美”的美學地位,建立以“自然美”為審美參照的審美觀念。
參考文獻
[1] 孫筱祥.中國山水畫論中有關園林布局理論的探討[J].園藝學報,1964,3(1).
[2] 吳肇釗.奪天工??中國園林理論.藝術.營造文集[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2.7.
[3] 彭一剛.中國古典園林分析[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6.12.
[4] 彭一剛.感悟與探尋[M].天津大學出版社.
[5] 鄭元者.藝術之根??藝術起源學引論[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2.
編輯:xuan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