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縫插綠和景觀建筑
隨著人們對生態環境要求的不斷提高,我們的許多城市都把“見縫插綠”做為增加城市綠化覆蓋率,改率生態的重要手段之一。我們在贊許這一做法的同時,又為這一做法而無奈:誰讓我們先前沒有做好統一規劃工作呢?過去的我們無法改變,然而不可理解的是,我們許多的新建建筑群,對改善環境仍在行“見縫插綠”之法。許多建筑已經封頂,而其周邊環境規劃尚未形成,只是預留出幾塊等待“抽綠”的軟地。這是是當前我們許多開發商對待環境的態度。
1.景觀環境的專屬性。
景觀環境與建筑本身一樣帶有專屬性,好的景觀環境是依據地形、氣候、民俗、水系、文化、歷史沿革等諸多因素,做出的科學設計。景觀環境設計與建筑設計的不同步不但造成了原有生態環境的極大破壞,而且也浪費了大量的資金。應該說,建筑的存在是對生態環境的一種破壞,但若能把建筑設計與環境設計同步進行,甚至先環境后建筑,我們就能把這種破壞降低到最小程度,同時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溪流、植物等,也可節省大量的先期投資。
2.景觀環境的統一性。
從大環境的角度來講,建筑物也是組成環境的一部分。它也理應成為景觀環境中的一個亮點。當前我們先建筑,后環境,“見縫插綠”式的做法,就很難做到環境與建筑的統一,被條塊分割了的綠地之間如何呼應,協調?在“縫”中間的我們的環境設計師如何發散思維?
3.景觀環境的生態性。
景觀環境不但要創造人們視黨上的美感,也應起到改善生態的作用。如何才能做到環境中的塵埃,有毒氣體等有害物盡可能的降低,如何才能創造更適合人的生理需求的環境,這也是我們應該思考的問題。而“見縫插綠”式的做法,恰如戰場上的散兵游勇,無法組織起對環境殺手的有效抵御。因此,變“見縫插綠”為“景觀建筑”是我們時代的要求,也是有遠見的房地產開發商應關注的問題。
深圳近年推出的商品房,無不在綠化上大作文章。一些單體樓房本來占地空間少,但房地產商們仍想方設法為其增添綠意。上圖為深圳龍崗區一片新造的“綠色山莊”,大部分已被工作在香港的人購置。深圳的主干道???深南大道以其沿線26公里長的綠化面積(相當于300個足球場),成為特區最亮麗的一道觀光線。大道中間30米寬的隔離帶,草坪郁郁蔥蔥,美人蕉、馬櫻丹等花卉點綴其中,如同一條五彩繽紛的綢帶。
編輯:xuan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