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洋風”會不會沖淡中國建筑文化?
一直以來,關于中國建筑文化的爭論不絕于耳,歐陸風狂吹、洋設計進軍、大多標志性建筑與中國建筑師無緣,因此有很多人擔憂:我們正在失落著自己的城市文化、建筑文化。而持樂觀態度的也大有人在:相信現今人們的喜好和判斷力,能坦然接受外來文化的沖擊和刺激。
近日,一次“關注中國建筑現狀”研討會上,來自建筑、藝術高等學府的專家學者,以及具有實踐經驗的建筑師就“中國建筑現狀”展開了討論。中國城市建設中正在發生的現象在他們的描述中更加具體,在擔憂、期盼以及咒罵、爭論中,我們感受到,超速發展的城市給人的思想帶來的沖擊是巨大的。
蕭默(《建筑意》主編、博士)
城市刮起洋風,給我們造成的損害不止是經濟上的,更是文化上的
這股洋風的主要表現是:北京、上海和其他地方最重大的建筑設計項目,幾乎都被外國人囊括一空,有些以新、奇、特為時尚的設計并不是最好的,不但缺乏中國建筑文化特色,有的公然嘲笑了建筑設計的基本原則:功能混亂、造價驚人、結構荒謬。
各地“歐陸風”狂吹不止,越演越烈,誤導并破壞了中國的城市形象,甚至也吹向了政府建筑??例如,某市代表國家政權的法院竟然照搬了美國國會大廈;在杭州、天津等地,由各國設計師完成的很多酒店、“城堡”都直接抄自歐洲城堡。
可怕的是,上至決策層,下至青年學生,包括某些業主、建筑師、青年教師甚至著名教授、著名學者,都是這股洋風的吹捧者和崇拜者。而對于優秀的中國傳統建筑文化,則不屑一顧。與此同時,文物建筑還在不斷受到破壞,有人說,近20年來文物建筑受到的破壞,已經超過了過去200年。
但建筑師并不是問題的全部,甚至不是關鍵。問題究竟出在哪里?問題的關鍵何在?需要大家來討論。
秦佑國(清華大學建筑學院院長、教授)
急需要做的是對中國傳統建筑文化和審美意識的思辨和凝練
這一百年來,中國建筑師一直在探索,我們是不是真的探索到一條把現代主義和我們中國建筑的傳統文化結合起來的路?所以我說的問題就是對中國傳統建筑文化和審美意識的思辨和凝練。就建筑形式來講,擺在我們面前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對中國傳統建筑文化和審美意識作抽象的哲學的思辨和精神上的凝練。讓文化都滲透到你的血液中去,當你一出手,就不僅是簡單的比賦、對概念的理解。
在理論上尤其應該對中國傳統建筑文化、傳統的審美意識應該做批判。“批判”不是說它不好,是要做哲學的思辨。要抽象,不要太多的形象。如果總拘泥于在形象上做文章,做東西的話,永遠也不可能在這個問題上有很強的說服力。
王其鈞(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士)
如果把只選中國人的方案,作為是否愛國的評判標準,那么建筑設計連我國汽車工業的起步的階段都還沒有達到。
文化是一種非物質的東西,但又通過一些載體,譬如和人們生活緊密相關的衣食住行各個方面都有體現。
“住”就是我們建筑師要關注的話題。中國傳統民居建筑形式和文化內涵都十分豐富,但是,民居的形式是和當時的社會、經濟和環境、文化相契合的。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社會、經濟、環境和文化與一百年前相比,都產生了相當大的變化。公寓樓這種工業化的建筑產物就十分符合中國的現狀。再回到國家重要的建筑項目都選用外國建筑師的方案,是否說明了某些不正常的思潮存在?我認為,從上述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們的大眾是有判斷力的,他們知道什么文化適宜中國,什么文化不適宜中國。
有學者認為:國家重大項目的設計應該選中國建筑師的作品,我認為這種觀點心胸不夠開闊。在中國的現階段,外國著名建筑師的作品能夠在重重阻力之下中標而且被采用,正代表著中國人民族自信心的提高。如果把只選中國人的方案,作為是否愛國的評判標準,那么我國的建筑設計就連我國汽車工業這種開始起步的階段都還沒有達到。
最后,文化侵略從古至今,從中到外都普遍存在。其一般規律為,富裕地區的文化侵略貧窮地區的文化。可喜的是,在中國經濟發展的同時,民族文化的發展大致同步。在中國經濟強勁發展的今天,中國建筑設計的優秀作品正在不斷涌現。中國建筑師隨著社會需求的不斷提高和建筑造價的不斷提高,其作品的藝術層次正在同步提高。中國建筑師的作品將來也會在外國的重大招標中被選用。
編輯:roy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