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建中訪談:公共綠地建設要兼顧應急避難功能
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后,如何根據城市防災規劃建設具有長期(固定)避災功能的城市綠地,成為人們關注的問題。為此,記者采訪了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科技委員會委員、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風景園林所所長賈建中。
城市綠地嚴重缺失
1923年的關東7.9級大地震使東京40%的建筑物夷為平地,受害者超過百萬人。地震發生后,當時大約70%的東京人口即157萬市民把公園等公共場所作為避難處。1995年日本兵庫縣南部的阪神??淡路7.3級地震中,城市公園發揮了避難疏散的重要作用。30萬人被分散在1100個避難所中,神戶市的27個公園成為居民緊急避難所。可見,城市公園及綠地的緊急避難功用是巨大的。
城鎮避災場所主要包括廣場、體育場館、公園綠地、路邊綠地與空地。從5.12汶川大地震災后臨時避災安置來看,災區的城市及縣城很難找到現成的可以搭建臨時過渡住房的場地,具有專門應急避災設施的城市綠地少而又少。賈建中說,避災場所的緊缺現狀,暴露出城市建設中城市綠地嚴重缺失。
城市應急避難場所一般是指具有一定規模的平坦用地,配套建設了應急救援設施(設備),儲備應急物資、設置標識,能夠接收受災市民疏散避難并確保避難市民安全的場所,主要包括公園、綠地、體育場、廣場等室外開放空間。賈建中說,根據城市避災場所的多重功能特性,解決城市避災場所用地缺失問題應從兩方面著手:一是應大力加強城市公共綠地建設,保證足夠的綠地指標,在城市綠地規劃與設計中考慮避災需求,發揮城市公共綠地的避災作用;另一方面是要重視城市防災體系的建設,發揮其他用地的避災作用,嚴格按照規范規劃建設城市體育用地和各類學校內的運動場地,同時適當建設適用于避災的城市廣場,有條件的城市可采用較高用地標準進行學校建設,并結合避災場所的相應要求進行建設。但由于城市體育設施、各類教育設施均根據城市人口規模及用地條件按標準配建,在用地上無法大面積提高,因此增加城市綠地和廣場尤其是增加具有長期(固定)避災功能的公園綠地,是解決城市避災場所問題的重要途徑。
公園綠地要兼顧防災功能
避災公園的建設要求不同于普通的公園綠地。避災公園用地應平整、開闊、減少水面,緊鄰公園不宜有高層建筑;公園內部的空間形式、交通流線與一般公園不同,景觀風格更簡潔,并充分利用地下空間建設避災設施。
賈建中說,在城市公共綠地建設中,應充分考慮公園平時游覽和防災避災的多功能雙重特點。對于大型的長期(固定)避災公園、小型的緊急避災綠地應采取不同的建設思路和建設方式:大型的長期避災公園可積極利用城郊及城市組團間綠地進行建設,小型緊急避災綠地可結合服務半徑建設。此外,要避免將所有的城市綠地都視為避災用地,應區別對待,根據避災需要將條件適宜的城市綠地建設避災公園,并安排相應的避災設施。
賈建中認為,總結受災城市避災綠地建設缺失的經驗、教訓,我們發現單一的避災綠地指標不能滿足災區現場的需求,在地震等災害發生的不同時間,人們對于避災綠地的需要也是不同的。按照地震等災害發生時間階段人們的不同需求,確定不同區位和規模的避災綠地指標,就顯得十分必要。
賈建中提出了實行避災綠地指標的意見:一是緊急避難。災害突發時(災害發生當天內),建議執行1平方米/人~2平方米/人的標準,這樣可以滿足站立的基本空間,適宜布置在步行1分鐘能到達的地方,如小區集中綠地。二是初期避難。災害初發后(災后1日至數周內),建議執行3平方米/人~5平方米/人的標準,可以滿足帳篷搭建空間,可布置在步行10分鐘能到達的地方,服務半徑300米~500米。三是后期避難。災后恢復時(災后數周至數年內),建議執行10平方米/人~12平方米/人的標準,可以滿足過渡性住房等搭建空間,宜布置在服務半徑1000米~2000米的地方。
賈建中最后說,我們應當制定避災綠地體系規劃及有關城市避災公園建設的專項法規,明確城市避災綠地規劃的地位和作用;應加強對避災綠地建設的財政支持,制定避災綠地建設相關優惠政策。 本報記者 劉?
編輯:joj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