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豚海龜頻頻“造訪”,汕頭的海洋環境越來越好了!昨天,記者從海洋與漁業部門獲悉,多年來,我市采取伏季休漁、增殖放流,建設海洋與漁業自然保護區和人工魚礁等措施,全方位呵護海洋,吸引了一些珍稀海洋生物。
增殖放流取得良好效益
為進一步改善美化汕頭水域生態環境,提高公眾資源環境保護意識,從1980年起,我市每年都組織漁業資源增殖放流,僅近三年便增殖放流海水魚苗321萬尾,對蝦苗1776萬尾,鱟2815只。多年來,我市的增殖放流活動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既有淡水品種的親鰻鱺、四大家魚、毛蟹等放流于韓江、練江和榕江等淡水水域,也有海水品種的對蝦、優質海水魚苗、貝類等放流于汕頭沿海海域。其中,西施舌、紅肉藍蛤這些以前在我市數量極少的品種,人工增殖后已成為貝類拳頭產品。多年來久未見到的鯨和海豚也頻頻重現我市海域。
人工魚礁構筑“藍色牧場”
“這些人工魚礁由鋼筋、水泥搭建而成,約有兩人多高的正方體表面有許多空隙,每個重約10噸,給喜歡棲息在巖礁之間的戀礁性魚類建造了一個可以安居的‘水泥屋’”,市海洋與漁業局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我市從2002年便開始籌建“海洋牧場”,目前,我市人工魚礁建設取得良好成效,全市共制作礁體4098個,已3802個礁體投放于大海,吸引了魚兒前往“聚居”。今后,我市加快人工魚礁建設進度,潮陽區將爭取在今年年底完成生態公益型人工魚礁建設,南澳縣抓緊開展第二期礁區建設,濠江區盡快對制作完成的礁體進行驗收。目前,我市已建成的人工魚礁區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并產生一定的聚魚效應,一些喜歡棲息在巖礁之間的戀礁性魚類以此為“家”,海區的物種資源也逐漸恢復。近年來,我市每年的增殖放流都重點選擇在人工魚礁區進行。根據不同礁區的資源與水質環境特點,投放不同的品種資源及進行名優特稀品種的繁殖,提高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
自然保護區建設走在全省前列
南澎列島海洋生態、南澳赤嶼東南海域中國龍蝦和錦繡龍蝦、平嶼西南側海域南方鱟、萊蕪中華白海豚、萊蕪中國龍蝦、濠江企望灣南方鱟……近年來,我市還全面推進和加快海洋與漁業自然保護區建設步伐。在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的基礎上,重點做好“東山-南澳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管理示范區”、“廣東南澎列島海洋生態(省級)自然保護區”、“萊蕪中華白海豚(市級)自然保護區”的管護和示范項目建設,加大宣傳和專項執法管理力度,加強保護區及周邊海域生態環境調查監測。目前,我市已建海洋自然保護區11個,海洋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已走在全省前列。
水質良好貝類可放心吃
據悉,我市大部分海域水質符合《海水水質標準》一、二類標準,主要的魚、蝦、藻類養殖區海水符合海水增養殖用水要求。南澳縣、濠江區和潮南區外鹽度高于30的海域水質良好。2007年監測結果顯示,在我市擁有多個水質良好的海水泳場,如南澳青澳灣泳場、南澳錢澳灣泳場、中信度假村泳場等。去年,海洋部門對我市汕頭港內、廣澳灣貝類養殖區生產的太平洋牡蠣(即“水生”)、南澳深澳貝類養殖區的翡翠貽貝(即“淡菜”)、太平洋牡蠣和南澳竹棲灣的華貴節孔扇貝進行抽樣檢驗分析。結果表明:我市海洋貝類質量總體良好。
最新評論: |
中國風景園林網版權所有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12 WWW.www.wewon17.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