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日晨:城市綠地養護費不能也不該是糊涂賬
訪北京市園林科研所基礎研究與樹木發展中心主任叢日晨
一塊綠地一年的養護費用到底是多少?由于缺乏科學定價機制,城市綠地養護費一直是筆“模糊賬”或者“糊涂賬”,不僅直接影響了養護資金的利用效率,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綠地養護市場的規范發展,成為我國園林行業人士關注的焦點。2007年,北京市園林科學研究所基礎研究與樹木發展中心主任叢日晨博士開展了城市綠地養護費用調查研究,調動在京的50多位專門從事園林綠地養護的專家進行研討,還組織一線人員對200多塊綠地進行了費用測算。經過一年多的工作,取得了很多重要的成果。
養護費事關行業發展
記者:為什么要選綠地養護費用這個研究課題?
叢日晨:近年來,我國各大城市在園林建設和管理上日趨規范化。但由于種種原因,現行的園林綠地養護費用標準,與設計和施工相比,卻非常不規范。我們知道合理的費用投入,不僅可減少浪費、保證園林綠地質量,同時也是引導園林養護市場進行合理競爭的基礎。因此,展開城市綠地養護費用調查,制定切實可行的綠地養護費用和定額標準對規范行業行為,培育健康園林綠地養護管理市場以及建設節約型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記者:這項研究工作主要解決了什么問題?
叢日晨:我們在2007年開展的“北京城市綠地養護費用調查研究”課題是北京市園林綠化局的一個專項課題,解決了這樣幾個問題:一個是理清了城市園林綠地養護費用測算的脈絡,即準確測算一塊綠地養護費用應遵循的技術路線;第二個是界定了綠地養護的工作內容,即工程量清單;第三個最重要,就是認清了我國各城市在園林綠地養護費用計算方面的“癥結”,主要是“雙重標準”問題。
體制內外有別是癥結
記者:何為“雙重標準”?
叢日晨:我國各城市早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都出臺了園林綠地的養護費用標準,如北京市市政管委“關于提高城市綠化養護經費投資標準的通知”(京政管字[1998]136號)中,規定了每平方米的養護費用為6.5元,其他城市也有類似規定,如深圳一、二、三級綠地養護費用分別為每平方米12元、9元、6.5元;大連一、二、三級綠地養護費用分別為為每平方米12元、9元、4元。但是這個費用標準只適合于市、區園林綠化局負責管護的綠地,即當綠地是財政供養綠地時才足額撥付,而對于非財政供養綠地,如機關大院綠地、居住區綠地等,則多實行招投標的方式進行養護,結果往往都低于政府撥款費用標準,因此這不僅是不規范的問題,應該叫做不公平。
另外,上述很多標準是在十年前出臺的,我們知道,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欣賞水平的不斷提高,養護內容、措施的不斷增加以及新技術、新產品的廣泛應用,城市綠化養護成本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十年前的綠化養護投資標準已不適合由于社會綜合物價指數上漲而造成的綠地實際養護資金的增長投入總額,直接制約了城市綠化美化管理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和發展。
記者:您認為形成這個癥結的原因是什么?應該怎樣解決?
叢日晨:園林綠地養護領域政企不分是最主要原因,克服的主要方式,就是政府職能部門應該把所轄的大量綠地分離出來,進行市場化管理。另外一個阻力是各城市還沒有根據具體情況制定詳細的養護工程量清單。
科學定價任重道遠
記者:您剛才提到建設工程量清單的問題,我理解這是市場經濟運行的良性結果,那么為什么養護不實行工程量清單計價?
叢日晨:時機還不成熟。一個是政府財政部門沒有其他可供依照的綠地養護費用依據,只好沿用政府頒發的撥款費用標準。二是沒有形成優質企業自身定額。當然,問題的關鍵還是,如果園林綠地的養護全部采用市場化管理,所有問題就會迎刃而解,比如,園林建設工程已經從定額計價向清單計價過渡,這就是市場化運作的結果。
記者:您認為在現有情況下,養護費用的最合理計價方式是什么?
叢日晨:參考建設工程的計價方式:造價信息、建設工程定額、工程量清單相結合。
記者:按照您的方法,我國各城市若進行養護工程量和費用核算的工作,應該怎樣去做?
叢日晨:第一步應根據現有的標準以及相關研究成果確定管護對象的分類方法。因地區不同,我國各城市的管護對象的分類方法會有所不同,各城市可根據自己的情況進行制定。有關不被計入的部分,是費用測算準確與否的關鍵,以下幾個方面不應計入綠地養護費用:苗木因調整、維護發生的土建材料費;新增苗木、花卉等材料費,疏植苗木處理費;古樹名木養護費;一次性擺花、花境、花壇、植物造型等擺放和更新費;園林設施維護費;大型水面養護費;退休人員費用;超出規定名額的管理人員費用。第二步應由園林管理部門、園林養護優質企業、計價部門組成工作組,展開實地測算。在這方面,上海和北京做得比較早,建議南北城市可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參考上海和北京的做法。
編輯:joj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