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廬山旅游休閑文化景觀帶發展總體規劃(組圖)
2008-08-13 20:02:36 來源:土人景觀 瀏覽次數:
類別:生態基礎設施 規模:410萬平方千米 地點:江西省九江市域范圍環廬山周邊地區 特色: 規劃理念: 廬山的“復興運動”與“后現代運動” 一是自然生態的復興。以最小的生態成本,創造最高的旅游、經濟效益。減輕廬山的生態壓力,回歸健康自然的生態格局。 順時間軸而行,我們提出廬山的后現代運動。 它也包含兩個層面的涵義。 即根據從現代人的價值觀、需求出發,一方面發展中高檔度假旅游及相關產業,另一方面迎合都市人群的心理和市場需求,開發探險、野營、田園體驗等新型旅游產品,讓廬山游客不僅領略山水風光,更能體驗后現代生活。
逆時間軸而行,我們提出廬山的復興運動。 所謂“復興”包括兩個層面的涵義。 即根據從現代人的價值觀、需求出發,一方面發展中高檔度假旅游及相關產業,另一方面迎合都市人群的心理和市場需求,開發探險、野營、田園體驗等新型旅游產品,讓廬山游客不僅領略山水風光,更能體驗后現代生活。
規劃主題: 基于對廬山環帶本底資源的深入剖析,結合景觀特質,我們提出:凸顯廬山環帶“文化古道、風景綠道、休憩游道、交通通道、生態廊道”的五大主題,變“單一的交通環”為“多元多維、觀游娛樂”的全方位體驗環。最終實現生態化、個性化、主題化、鄉土化融于一體的總體規劃目標。 文化古道??多個文化主題節點塑造精神溯源地和文脈延續場所; 風景綠道??將廬山、鄱陽湖之山水風光與鄉村田園風光,貫于一線; 休憩游道??提供一個親近自然、體味生命、愉悅身心的綠色游道; 交通便道??建立便捷多重的交通方式與豐富的體驗路網; 生態廊道??尊重自然,生態為先,保護山、水、湖、城的生態格局,恢復破壞山體,加強生態聯系;
規劃結構: 結合五個規劃主題,并充分考慮環帶內外的生態、資源、產業、行政區劃、山上山下聯動等因子,采用千層餅模式,分別構建游憩環,產業環,交通環,生態環,將各環疊加,綜合確定其空間規劃布局,以達到廬山環帶的綜合全面發展。 四環關系:以生態環為基底,產業環為支撐,游憩環為核心,交通環為紐帶。 |
|
|
凡注明“風景園林網”的所有文章、項目案例等內容,版權歸屬本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者,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風景園林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