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資質審查通過率不足10%引發業界爭論
園林綠化一級企業資質初評結果公示
通過率不足10%引發業界爭論
近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網站公示了城市園林綠化一級企業資質就位和升級企業申報材料初評結果:在71家一級企業資質就位中只有7家合格,56家二級升一級的企業只有3家合格,合格率不到10%。不合格的企業中包括一些在業內反響很好、業績突出的排頭兵,不合格的原因主要是人員和業績不達標。此結果一經公示在業界引發了不小的反響。
結果難反映實際情況
業內一位資深專家表示,這樣的結果與現實情況不相符合。這些企業的一級資質都曾是建設部審批的,他們多年來一直是全國園林綠化事業的主力軍,出色完成了很多重大園林工程。這次初審公示卻有90%以上的企業不合格實在讓人難以想象:他認為,這個結果暴露了行業管理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2007年2月,建設部出臺《城市園林綠化企業資質標準》,由于新標準有些條文嚴重脫離實際而引起很大爭議,之后又對新標準進行修訂。當年的全國城市園林綠化一級企業資質就位時有156家企業獲批,而今年的初審結果一級資質企業卻只有10家合格。一位業界老總說"資質是企業在市場生存的一大法寶,每家企業在申請時都是全力以赴。企業資質標準的制定和審批工作是件很嚴肅的事情,可現實情況卻是新標準出臺和修訂顯得比較隨意,審批時寬嚴尺度不一,讓企業無所適從。即便是管理部門有意整頓行業秩序也要有度,通過率不到10%,確實說不過去。"
新標準不切合行業實際
當前國家十分重視生態建設,為園林綠化行業提供了大好的發展時機。一位離休的老前輩對行業出現的問題表示了憂慮。他提出,行業管理者首先要思路清楚,措施切合實際,這樣才能管理好行業,促進行業發展。
這位老前輩說,企業資質標準實際上是引導企業發展的政策性文件.然而我們的標準卻有很多硬傷,把行業及企業推向了尷尬的境地。如標準中對企業苗圃的要求,施工企業的本職工作是要利用材科進行造園,需要什么植物從社會上購進就可以了,不一定要建苗圃。標準中對苗圃的要求是強行把所有企業都推向大而全的道略,專業有分工,如此的標準有礙中小企業走專業化發展之路。
此外,標準中對工程技術人品的要求也不切實際。經濟師、建筑師這些高薪職位的人員園林綠化企業養不起,也沒必要養,工程需要時有人配合就行。為了達到標準要求,一些企業則才取了出資向社會租借技術職稱證,或掛靠、借資質等變通辦法。設立行業標準,是為了規范市場,引導行業健康發展,因而更要重視標準的科學性。
政府應與專家、企業多溝通
園林行業作為一個新興行業,有很多亟待解決的瓶頸問題,對行業管理者而言,操作起來難度很大,要面臨很多挑戰。一位行業協會負責人提出的建議代表了業內眾多企業的呼聲:園林行業管理確是有困難,但園林行業并不是特別復雜,行業內有很多經驗豐富的專家和企業家,以及各級行業協會,都很愿意為相關部門提供協助和信息。希望行業管理者能多傾聽企業的呼聲,進一步提高服務意識和決策水平。
園林行業有其專業特點,要用有生命的材料進行藝術創作,因此施工企業資質標準不能照搬建工企業標準和國外模式。該負責人說,如果制定新標準時多與專家和企業溝通,就會更加符合國內園林行業發展實情,減少問題的出現。
編輯:joj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