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大興公園建設熱 錢從哪里來?
輕軌車從大渡口區雙山公園上空駛過
目前,主城各區紛紛自加壓力,提出了比園林、林業部門更宏偉的增綠目標。據記者調查,今后十年,主城區新增城市綠地將遠遠超出18萬畝。
主城各區
提高公園建設數量
8月21日,市園林局公布《森林重慶主城區建設規劃》,今后十年,主城區將建17個市級公園,新增城市綠地18萬畝。涉及大渡口區的有雙山公園、金螯寺公園、百居寺公園,總面積達到3259畝。
大渡口建委副主任江存彬昨日介紹,該區最近在全市率先編制了《綠色空間規劃》,到2020年前將打造190個公園,總面積達到33000畝。其中,城市公園42個,上100畝的公園占了33個。“為打造公園之城,今后大渡口區平均每2.5平方公里就有一個公園,公園之間的空白地帶最遠的有2公里,最短的只有500米。”
來自南岸區消息,除茶園公園納入規劃外,該區今后10年還將修建苦溪河濱河生態公園、廣陽島旅游公園等9個公園。
市園林局局長余守明昨日作客華龍網時介紹,巴南區僅李家沱公園列入規劃,但其實該區已規劃了200公頃公園,遠遠超出李家沱公園19公頃的指標。
資金來源
以企業為主體
各區大幅提高公園建設規模與數量,而各區年財政收入大都在20億元左右,有這么多資金作保證嗎?江存彬介紹,目前大渡口區主要通過以企業為主體的捆綁模式,也就是市場化運作,以房地產開發帶動公園建設。“主城區最大的雙山公園也是按照這種模式來操作的,這要求開發企業信譽好、實力強,否則職能部門很難監控建設進度、公園品質。”
市園林局
建公園應避免商業運作
余守明則明確表示,主城公園建設盡量避免開發商介入,少搞商業運作,主要由政府財政投入建設。即使資金不到位,也要嚴格控制綠地規劃,不能蠶食公園綠地面積。
據悉,目前公園建設分為政府直接投資和商業運作兩種。“比如有的開發商承諾在樓盤旁邊建設公園,其實是通過公園來為樓盤增值。”余守明說,開發商一開始向政府描繪得很美好,但在建設中卻以投資增加等理由,讓政府再從綠地中劃出一小塊地搞開發。“最終公園面積、檔次等都得不到保證,老百姓埋怨也很多。”
更新觀念比落實資金更重要
近日,市園林局出臺《森林重慶主城區建設規劃》:未來10年,主城區將新增18萬畝城市綠地、17個市級公園。
市林業局也出爐《重慶森林工程總體規劃大綱》:包括城市森林工程在內,到2017年全市森林覆蓋率提升至45%,總投資需480.34億元,相當于全市去年地方財政收入的61%。
這一切,在給了市民美好預期的同時,也給了市、區有關部門加了壓。而不少區縣還在此基礎上自加壓力,擴大了森林公園的規模和數量。可我不得不為有關部門敲個鼓: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此前,在我市城市公園建設中,資金難倒英雄漢、導致公園規劃控而不建的例子不在少數。龍頭寺公園紙上談兵12年,就是最好的一個例子。17個市級公園、重慶森林工程建設均需10年周期。如何保障這兩部造福于市民的規劃不會落空?
重慶社科院企業研究所所長王秀模認為,更新觀念比落實資金更重要。以龍頭寺公園為例,政府如果先期投資或融資、或采取BT(建設??移交)模式,把公園建起來,然后再把公園建設成本,攤到公園周邊土地出讓成本中。公園修好后,周邊土地肯定會增值,這部分溢價、增值,完全可平衡、抵消公園建設成本。而在實際操作中,龍頭寺公園是先賣土地,開發商再借公園炒作,大發公園財。公園還未開建,錢就被開發商賺走了。
以政府投入為主這一方向沒錯。可是怎樣多渠道落實資金,而又不被開發商牽著鼻子走,這值得我們思索。
編輯:joj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