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水生植物治理水污染項目試驗成功
從天津市水利局獲悉,日前,天津市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城市水環境改善與水源保護示范工程”試驗成功,標志著我國利用水生植物治理水污染取得突破性進展。該工程可有效去除污水中的氮、磷等富營養成分,能夠成功將劣Ⅴ類水處理至Ⅳ類標準,為天津市乃至全國利用水生植物治理水污染、打造城市生態濕地景觀起到了良好的典型示范作用。
城市水環境改善與水源保護示范工程由天津市水利科研所承建,2004年被列為天津市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包括“潛流濕地水體修復技術研究”、“噴泉曝氣改善水質技術研究”、“人工沉床改善水質技術研究”、“人工浮床改善水質技術研究”和“人工投菌改善水質技術研究”5個子課題。該工程總投資1074萬元,位于天津市西青區外環線與津淶公路交口附近,占地面積32703平方米,栽種水生植物20余種,覆蓋面積達17000平方米,優化集成濕地生態修復、水體強化自凈、水生態修復等技術對外環河水進行循環凈化處理,有效吸收污水中氮、磷等富營養成分,日處理污水規模達4000立方米。該工程于去年10月份投入試運行,經過7200個小時的運行效果監測,對污水的化學需氧量(COD)去除率達到70~80%,出水化學需氧量濃度基本達到30毫克/升設計標準;總氮量(TN)去除率達到80%以上,出水總氮濃度基本達到1.5毫克/升設計標準;總磷量(TP)去除率達到80~85%,出水總磷濃度基本達到0.2~0.3毫克/升設計標準。值得一提的是,該工程還成功解決了北方冬季低溫條件下水生植物對水環境改善效果不佳的問題,在環境溫度低于0oC時,出水化學需氧量(COD)去除率達到60%;總氮量(TN)去除率達到70~80%;總磷量(TP)受氣溫影響較小,去除率能夠始終維持達到80~85%。截至目前,該工程已獲得6項國家授權專利,并被水利部授予天津科技推廣示范基地。
城市水環境改善與水源保護工程示范區參照生態公園標準建設,在凈化水質和美化景觀的同時,極大地豐富了該區域的生物多樣性,實現了良好的環境效益、景觀效果和生態效益。
編輯:Agg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