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綠化不能只是錦上添花
綠化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盡管政府多方動員,墊資進行前期建設,但農民的積極性普遍不高。在他們看來,綠化不是雪中送炭,而是錦上添花,以后很可能成為包袱。筆者以為,新農村綠化必須探索適合農村的發展之路,把農村綠化與當地經濟發展緊密結合起來。
農村不同于城市,生態環境一般相對優越,農民對花花草草雖然喜歡,但更需要實實在在地收入增長。近年來,城鄉差距明顯加大,農民收入用于基本生活支出都不寬裕,讓他們自掏腰包綠化美化顯然不現實。當前有些地方樹立的農村綠化典型是在黨政部門長期蹲點督促并提供資金支持下建成的,初建時花團錦簇,不亞于城市公園,但往往好景不長,由于后續養護資金沒有著落,引發農民抱怨:好好的地帶不來收益,反而要花錢伺候,這樣的農村綠化“典型”往往成了農民的心病。
值得欣喜的是,沒有政府資金支持,也沒有人組織號召,河北靈壽縣郊農村自發建起10萬平方米屋頂綠化,中央電視臺和其他媒體爭相報道。在城市推廣還存在很大障礙的屋頂綠化,何以在全國出了名的貧困縣農村如此風行?一句話,這些都是能賺錢的屋頂綠化。推廣者孟全喜本是一生產防水材料的農民,最初用自己的專利防水卷材在自家屋頂做綠化???全部種植蔬菜,除自給自足,還分給鄰居或者去集市出售。鄰居們看了羨慕,紛紛請他進行屋頂綠化,后來孟全喜干脆以此為主業。屋頂陽光充足,植物長勢良好,相當于開辟了一塊田,能創造經濟收益,難怪農民們歡迎。
北京林業大學邊坡綠化研究所副所長趙方瑩在談及京郊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示范工程時說,雖然項目建設由政府出資,但三年后項目移交給農民,怎樣保存成果,他們必須考慮。即使前期不能為農民帶來收益,至少不能增加他們的負擔。因此前期主要選擇畫眉草、荊條、沙達旺等具有保持水土作用的草灌木,后期則希望以山楂、山棗、山杏等建成主體群落。趙方瑩說,農村綠化一定要建立長效機制,不僅要“輸血”,更重要的是完善“造血”功能。只有把廢棄地變成耕地或林地,讓農民從中受益,綠化方案才能得到他們的支持。
編輯:Agg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