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特色”催生中小城市園林綠化成果
“海歸”張先生,反復比較了許久,還是把家安在了沿海的一個小城市。與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繁華喧囂相比,他更喜歡小城市的寧靜悠閑,尤其是當地園林綠化建設成效顯著,城市景觀優美,空氣清新。近年來,全國中小城市園林綠化建設發展快速,成果凸顯,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已經命名的139個國家園林城市(城區)中,中小城市就占據了100多個席位。各地中小城市政府在園林綠化建設中,加大投入,強化地域特色,極大地改善了城市環境,使得越來越多的人同張先生一樣,把中小城市視為宜居的選擇。
因地制宜拒絕作大城市的翻版
在近日舉行的全國中小城市園林綠化工作研討會上,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市建設司副巡視員曹南燕介紹說,全國有600多個城市,中小城市占了一半以上。因此,中小城市在我國的園林綠化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她強調,中小城市的園林綠化應當突出地域特色,不要盲目模仿大城市,作大城市的翻版。比如完善綠地系統,大城市是面面俱到,中小城市則是不求大、不求全,應當有自己特點。在城市綠化建設中延續歷史文脈,依托自然環境,做好綠地系統規劃和綠線管制。
去年被命名為國家園林城市的河北省遷安市副市長李福林認為,雖然中小城市的經濟基礎、人口和城市規劃區面積與大城市無法相比,不是一個層次,但這并不意味著中小城市規劃建設水平也要低于大城市。中小城市園林綠化設計標準要高,但要結合本地的實際,不能追求高檔次、高投入,不能一味追求大城市園林綠化的理念。比如遷安市,就是結合“沙坎(丘陵地帶,沙壤土質)”地區的特色來制定規劃,制定目標的。在城市園林綠化建設中,注重選擇適合本地生長的樹種,景觀設計上崇尚當地自然,形成“水在城中、城在林中、路在綠中、樓在園中、人在景中”的城市畫面。李福林認為,很多中小城市是由小城鎮發展演變來的,城中村很多,如何進行改造,進行園林綠化建設是一個難點。另外,中小城市原有的園林綠化資源底子薄、基礎差,如何結合實際,提升品位也很關鍵。
河南省許昌市是中原城市群的核心城市,2005年躋身國家園林城市的行列。許昌的城市園林綠化堅持走特色之路,根據自身的區域優勢、地理地貌、城市自然特色和文化特色來定位建設理念。為了節省資金土地,沒有像有些中小城市那樣盲目地模仿大城市建設大廣場、大草坪,而是突出中小城市特色。城市綠化注重分布均勻,尤其是老城區改造時,利用所有空地打造小游園,以人為本,為市民創造自然方便的休閑場所。許昌市市長李亞介紹說,許昌市以生態建設為總的出發點,把加快園林綠化建設作為提高城市綜合競爭力和增強城市發展后勁的重要舉措,先后建成了一批獨具特色的街頭游園、廣場綠地、廊道林帶等精品工程和城市綠化帶,形成了城市公共綠地系統、生態防護林體系、城市濕地系統等覆蓋城鄉的生態體系。經過幾年努力,許昌已經初步形成了“城郊森林、城邊林帶、城內綠島”的城市園林景觀。
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院長李雄教授說,中小城市園林綠化建設應當突出自己的特點,不要一味地向大城市靠攏。中小城市人口少,建設的尺度也要小。有的十幾萬人的小縣城,建成幾百畝的城市廣場,很夸張,大尺度建設不適合中小城市。
尊重地域精神走出建設誤區
近年來,中小城市園林綠化建設發展很快,但是全國6個人均公共綠地不足1平方米、40個不足3平方米的城市也都是中小城市。
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院長王浩教授說,大城市在園林綠化建設中的誤區,中小城市同樣存在。主要表現在3個方面:第一,思想上的誤區,即建設所謂森林城市,要求城市園林綠化像自然森林一樣。森林要求有一定的面積,而城市則是人們聚集在一起進行工商業等活動的場所,城市中沒有足夠的面積來營造森林。因此,沒有必要提出這樣的概念,易于造成思想上的誤導。
第二,惟“美”是舉是認識上的誤區。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大拆大建,把舊的都拆掉,認為只有新的才是“美”的。城市建設不僅要看建了些什么,更要看留下了些什么?城市是需要記憶的,哪怕是留下片磚寸瓦,哪怕是一面矮墻。城市記憶滅失的后果就是千城一面、千街一面、千園一面、千樓一面。還有些城市在進行園林設計時陷入了曲線惟美的誤區,無視原有地形地貌肌理,認為只有自然式曲線才是美的,使得當地地域特征消亡。
第三,設計手法上的誤區??逢園必水。在水資源緊缺的華北、西北一些城市,有的城市“攔河筑壩”,把河水“圈”在城內;有的城市耗巨資“挖地造湖”,人為制造城市中心區水域景觀,甚至出現水荒之地鬧水景的情況。不可否認,由于生命對水的依戀及中國園林的傳統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使得水景一直是園林設計的重要主題,但不顧綠地性質、區位,不考慮水源、水循環、中水利用就一概以水覆之,甚至在水資源嚴重潰乏、游人量少的地段建設大面積的水面和噴泉,達到“逢園必水”的地步多少讓人覺得牽強和矯枉過正。
王浩認為,只有充分正確認識城市園林綠化的功能性、藝術性、文化性,充分尊重地域和場所精神,以科學發展觀指導,才可能避免建設進入誤區。 本報記者 李迎
編輯:joj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