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生態園12項工程15日奠基 將建“生態氧吧”
2008-11-06 18:43:10 來源:東莞日報 瀏覽次數:

東莞生態園結構示意圖

中央水系鳥瞰圖
核心提示
15日,是東莞生態園最喜慶的日子,東莞生態園管委會正式揭牌,同時12項工程隆重奠基。屆時在工程奠基儀式現場,隨著第一?土的鏟起、落下,一場以水系整治、環境綠化、路網工程為核心的開發建設熱潮將轟轟烈烈地展開。
據了解,東莞生態園15日奠基的12項工程包括生態園水系綜合整治工程7項,生態綠化工程2項,道路基礎設施工程3項。通過截污治污、清淤擴渠、挖湖造地、濕地建設、市政道路、風景綠化等一系列工程,一個以濕地生態為核心景觀的東莞生態園,將逐漸呈現其美麗容貌。
功能定位
東莞市級濕地生態園,高端產業發展及配套服務區
發展目標
東莞市城鎮群協調發展的示范區
復合環境生態的綜合發展區
具有嶺南文化特色的城市休閑旅游區
現代產業發展及配套服務區
【構圖】
31平方公里的市級濕地生態園
2006年6月,市委市政府在東莞市中東部版圖上畫了一個圈,一個被定位為東莞市級濕地生態園、高端產業發展及配套服務區的園區輪廓逐漸勾勒清晰:整合東莞東部快速路沿線寮步、東坑、茶山、橫瀝、石排、企石六鎮匯合處約31平方公里的土地實施集約開發,建設東莞生態園。從而使東莞核心城區從主城區、同沙、松山湖的“三位一體”,演變為主城區、松山湖、同沙、東莞生態園的“四位一體”,形成面積400平方公里的東莞城市核心區。
如果說,松山湖園區是以山水格局的環境特色取勝,虎門港是以組合港城經濟要素為目的,那么生態園的建設則是以水環境治理為基礎,走內涵型、新型城市化與人文和自然生態建設并進,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設城市生態文明的重大城市發展計劃。生態園打破了東莞原有的城市用地結構,為實現生態建設的發展目標,嚴格控制建設用地,用于生態環境保護、生態環境的恢復與建設。
【特色】
城市循環經濟 嶺南水鄉風景
走進位于東莞中東部的東莞生態園,這里環境極富特色,美麗的東江川流不息,優美的寒溪河緩緩流過,河道密布、水網縱橫、濕地連片。青山、綠水、花草、樹木、濕地,共同演繹著生態園一幅幅詩情畫意的嶺南水鄉風景畫面。
東莞生態園的規劃建設者們,為生態園建設描繪了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動人畫面。生態園的特色,具體體現在生態環境特色、城市空間特色、產業發展特色、統籌集約發展等四個方面。
特色一:生態環境特色。打造城市濕地經絡,東莞生態園濕地不是一個保護型自然濕地公園,而是一個具有參與城市循環經濟體系的功能型綠色生態系統,是人工生態建設但趨近于自然濕地景觀狀態的生態環境。
東莞生態園??生態濕地 “經絡”是以中央水系為濕地生態主干工程與人工湖塘、濕地處理與生境濕地、(南?朗\大圳埔)排渠河道岸線生態濕地共同組成了生態園9平方公里的濕地生態系統。通過治水工程形成“灘”、“蕩”、“灣”“塘”、“澗”、“湖”、“渠”等多種形態的人工生態濕地。
特色二:城市空間特色。營造中心區島群空間,結合生態濕地環境實現城市用地綜合開發建設,總體形成城水相融、島城相映、水綠相依的整體空間發展格局。
特色三:產業發展特色。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按照清潔生產組織項目,注重產業帶動及產業關聯,建立區域城鎮生態產業鏈,并著力于中水回用的探索與實踐,實現節能減排、環境友好的城市發展目標,推動區域轉型發展,使東莞生態園成為名副其實的循環經濟生態工業園區,成為東莞現代產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特色四:統籌集約發展。生態園發展建設將致力于統籌區域本地文化資源、鄰近鎮土地功能及其產出效益、區域市政基礎及其他公共服務設施、建立區域城市化標準及其資源配置等方面做出努力,集合資源,形成東莞東部地區城市合力,并在東莞城鎮統籌發展方面作出重大示范。
【規劃】
形成城水相融的城市特色
“糧草未動,規劃先行”,東莞生態園負責人莫淦泉表示,要站在東部六鎮統籌的高度,站在全市經濟社會雙轉型的高度,站在整個珠三角產業結構配置的角度來規劃東莞生態園。東莞生態園在“生態優先,治水為前”的規劃理念指導下,充分利用生態園獨特的濕地景觀特征,形成城水相融的城市特色,打造高品質的創新空間。
規劃以中央水系生態走廊和東部快速兩側生態走廊為兩條主要發展軸,形成“兩軸七片,3+4珠鏈式”的空間發展結構,其中“七片”包括北部濕地片區、中心片區、月塘湖片區、濕地三角洲片區、東坑片區、橫瀝片區、東部濕地片區。
生態園規劃建設用地面積為1558.04公頃,非建設用地1496.1公頃。非建設用地中生態林地與生態濕地為1010公頃,占規劃區總用地面積的三成。建設用地中居住用地面積為274公頃。工業及研發用地面積438公頃,占城市建設用地28%,其中一類工業用地面積265公頃。公共設施用地面積203公頃,綠地面積220公頃。
【思路】
生態優先 治水為前 以綠為基 以水為源
東莞生態園的發展思路為:生態優先、治水為前、以綠為基、以水為源,逐步完善區內基礎設施建設,實施大項目帶動策略,推動生態園全面發展。
生態優先,是以生態園建設為契機,創新資源利用方式,統籌區域中的要素與資源,實現土地的高效、高質利用,建設科學發展、社會和諧、生態文明的示范區,構建具有區域節點價值的新城。
治水為前,是在滿足防洪排澇要求的前提下,通過一系列水系改造、水生態修復措施,實現水系的合理利用,使水系成為東莞生態園建設的亮點。
以綠為基,則是合理串聯“山、水、路、林、田”等生態空間要素,以維護生態平衡、改進環境質量、美化城市景觀、方便群眾游憩為目的,建立完整的生態框架,連續的生態廊道和系統化、網絡化的綠地系統,形成自然與城市的滲透融合。
以水為源,是對生態園的眾多水景資源進行功能區劃,并圍繞水空間合理組織、積極引導城市活動場所,建設具有生態濕地特色的生態園。
東莞生態園將在東莞的發展歷程中扮演重要的城市角色,一方面東莞生態園的建設將致力于污染治理、防洪、排澇安全、生態環境的修復與重建;另一方面生態園將重新構建新的發展平臺,帶動東莞東部的新的發展。
按照市委、市政府“三個加快啟動”??啟動綜合治水、啟動生態綠化環境、啟動道路基礎設施等工程項目建設的工作要求,生態園圍繞治水、生態綠化、道路基礎設施三個方面共提出了32項近期重點工程項目,并在2008年6月基本完成了大部分主要的項目工程設計并通過了專家的論證、評審。10月15日,已進場開工獲完成招投標即將開工的12項重點工程將隆重舉行奠基儀式。
生態園大道:將與松山湖大道東部快速構成三角環形快速路
繼15日東莞生態園12項工程奠基之后,08年內還將有20項工程啟動,其中作為東莞市重點工程之一的生態園大道的建設一直備受社會各界關注。
生態園大道的建設將與松山湖大道、東部快速路共同構成東莞東部地區的三角環形快速路,實現松山湖與生態園連接,對加快各鎮街間的區域合作、經濟交流等具有深遠意義。
項目區位與規模
生態園大道位于東莞東部,道路南起松山湖新城大道,北至石排龍崗大道,途經寮步鎮、東坑鎮、茶山鎮、生態園和石排鎮,全長13.6公里。
功能定位與建設標準
生態園大道為生態園核心性道路,東莞生態園聯系松山湖的快速交通通道,東莞東部地區干線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態園大道與松山湖大道、東部通道共同構成東莞東部地區的三角環形快速路,實現松山湖與生態園“點對點”快速交通聯系。生態園大道由快速路和主干路組成,其中松山湖至生態園中心區邊緣共9.4公里路段按照快速路標準規劃設計,生態園中心區內3.2公里按城市主干路設計。道路紅線80米,兩側各預留20米的綠化帶(采用綠線控制),總寬度為120米。
實施效果
項目建成后將極大地改善生態園的交通區位,生態園大道和東部快速路、松山湖大道的組合,可以使生態園中心區至松山湖中心區和莞城中心的通行時間,分別控制在20分鐘和25分鐘內。
■12項工程
A 生態園水系綜合整治工程
1、大圳埔主排渠清淤挖深、疏通拓寬工程
2、南畬朗主排渠清淤挖深、疏通拓寬工程
3、大圳埔排澇站擴建工程
4、南畬朗排澇站及水閘擴建工程
5、下沙排澇站及水閘擴建工程
6、南畬朗污水處理廠基礎工程
7、中央水系土方及護岸建設工程
B生態園生態綠化工程
8、下沙濕地建設工程
9、東部快速兩側風景走廊綠化工程
C 道路基礎設施工程
10、龍崗大道修改段道路市政工程
11、龍崗大道東延長段道路市政工程
12、古村落連接道路市政工程
部分巡展
大圳埔主排渠清淤挖深、疏通拓寬工程
項目區位與規模
大圳埔主排渠北接南畬朗主排渠,途經橫瀝鎮、茶山鎮,向南由大圳埔排澇站與寒溪河相連,是東莞生態園區內第二大排渠,工程主要是對大圳埔主排渠清淤挖深、疏通拓寬。大圳埔主排渠堤防等級為Ⅳ,全長約7.26公里。
功能定位與建設標準
東莞生態園大圳埔主排渠清淤挖深、疏通拓寬工程以行洪排澇為主,對排渠進行清淤挖深、疏通拓寬,采用20年一遇的洪水標準。大圳埔主排渠整治后渠底寬為15?35米,渠底高程-1.27米。
大圳埔排澇站擴建工程
項目區位與規模
大圳埔排澇站擴建工程位于東莞市茶山鎮,規劃用地面積為1.4公頃,工程規模為中型泵站。
功能定位與建設標準
主要功能為防洪、排澇。防洪標準為50年一遇洪水,排澇標準為20年一遇24小時暴雨雨量一天排干,設計排澇流量為26.46立方米/秒,裝機容量為6×400千瓦。
南畬朗污水處理廠基礎工程
項目區位與規模
南畬朗污水處理廠基礎工程位于東莞生態園1號路與6號路交界處(原茶山鎮塘角村),規劃用地面積為24公頃,首期建設用地為13.4公頃。
功能定位與建設標準
收集處理東莞生態園、石排、企石西部地區、橫瀝三江工業區、茶山廣深鐵路以北、石龍鎮西湖地區的城市生活污水,總規模為日處理污水35萬噸,首期規模為20萬噸/日。出水標準為《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一級A標準。
龍崗大道修改段道路市政工程
項目區位與規模
龍崗大道修改段道路市政工程位于石排鎮境內,與生態園相鄰,北接石排燕窩大橋,向南與東部快速路相連接。本段路線總長8.577公里,紅線寬60?80米。
功能定位與建設標準
龍崗大道是東莞生態園的主要干道,不僅起到把整個園區聯系起來的作用,同時也起到與外部聯系的紐帶作用,是東莞生態園主要的對外交通道路,近期按城市主干道標準建設,并考慮遠期提升為快速路的可能性。
下沙濕地建設工程
項目區位與規模
下沙濕地位于東莞生態園的東北部,北至龍崗大道延長線,東至東引河,南至東部快速路,西至新規劃36號路,占地97.4公頃。
功能定位與建設標準
防洪調蓄、輔助水質凈化、生態濕地景觀。
實施效果
水系常水位1.5米,容量72萬方,調蓄洪水量約為46萬方,水質凈化后整體水質維持景觀用水標準,通過濕地生態環境營造,在展示生態景觀的同時改善環境、調節小氣候。
古村落連接道路市政工程
項目區位與規模
古村落連接道路市政工程位于東莞生態園用地范圍內,西起茶山鎮南社村,東至石排鎮塘尾村。道路全長1.6公里,紅線寬40米。
功能定位與建設標準
本道路是園區內交通性核心主干道之一,最終將有機聯系園區各組團。同時該主干道是園區景觀的重要載體,為城市主干道,設計車速40公里/小時,雙向四車道。
編輯:xuan88
凡注明“風景園林網”的所有文章、項目案例等內容,版權歸屬本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者,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風景園林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