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當經理去種樹苗 一位大學生農民的拓“荒”之旅
在寧波寧海縣赤岙村,“大學生農民”戴良方種植的“紅陽獼猴桃”,1畝可以賣到5萬元,而當地農民種植的普通水果每畝產值不到5000元。
戴良方畢業于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回農村前,他通過幾年打拼成了一家大企業的部門經理,年收入達30多萬元。幾年前,29歲的戴良方辭職回鄉“務農”。
“不是一時沖動,我做了很多調查。”一次偶然機會,戴良方得知四川正在試種野生獼猴桃樹培育的新品種“紅陽獼猴桃”,就帶了一畝地的樹苗和滿滿的希望回到了家。戴良方萬萬沒想到,迎接他的卻是親人、朋友的“堅決反對”。當了一輩子農民的母親最不理解:“好不容易出‘農門’,你又回來,真是要氣死我!”
母親的抵制,讓遠道而來的獼猴桃樹苗硬是“冷藏”了3個月。“既然準備好了,就要堅信自己的選擇,干出成績來,他們自然會理解了。”2003年大年三十,戴良方下定決心,種下了獼猴桃樹苗。
一開始,戴良方憑著小聰明把樹苗養活了,但因缺乏種植“基本功”,到了育苗環節就犯了難,第一年,種子全軍覆沒,第二年也沒成功。他開始跟村里的農民從頭學起,為省時間,他每天只睡三四個小時。
“這還不是我想要的農業,我要‘種’出不一樣的模式。”戴良方說。他不斷看書、找資料、拜專家“學藝”,不但掌握了最先進的14天快速育苗技術,還利用自己的營銷知識把顧客吸引上門。“我幫各地的基地種樹、管樹,收取管理費。”腦筋活絡的戴良方,依靠知識和技術,走出了一條零風險的農業發展之路。現在,他管理的獼猴桃基地已遍及蘇州等多個城市。
戴良方“游說”了不少大學生來到他的農場,每天早上六時,他準時給他們上“早課”,把自己的經驗一一傳授。晚上忙完農活,他又開始挑燈批閱大學生們的“工作筆記”。“我有意識地訓練他們更快進入‘角色’,縮短對農村的適應期,因為農村實在需要更多的文化青年。”
編輯:songgaof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