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景觀“偽創新”何時休
“一波還未平息,一波又來侵襲”,這句話用在中國文化景觀建設上一點也不為過。日前,某地準備花費6.5億元巨資建設“月光城”的消息再次吸引人們的眼球。
某雜志對中國近幾年的爭古現象、公祭現象和假圖騰現象等進行了梳理,清單令人心酸:四川廣元市于2006年投入1.2億元建設“女兒國”、安徽臨泉縣2007年啟動“姜子牙文化城”、山東陽谷縣的金瓶梅旅游區于2006年7月建成開放、將耗資3億多元的“華夏第一祖龍”2002年被列為鄭州市招商引資項目、浙江橫店集團籌資200億元將在異地“重建”圓明園、山東濟寧將投資300億元建設“中華文化標志城”……
筆者曾在一篇評論里寫道:這些現象都有一個共同的因素??文化印記,同時也顯示了另外的一個相同點??城市建設者的“文化掠奪”心理。
中國人搞旅游,一般會選擇具有人文氣息的景觀,所謂“風景名勝”,即景觀與文化一體。但我們應該清楚:“文化是一種經過時間洗禮而形成的生活印跡的沉淀,是不可復制品。”“外國人來到中國,特別想去的地方不是那些標著幾個A的景點,而是那些能夠體現中國地域特色的景觀,比如市井生活、中國古文化遺址真跡。因為那些所謂的風景區都是千篇一律,根本沒有什么吸引力,而那些地域特色的景觀才能真正讓我們感受到中國尋常的、具有生活氣息的文化?!钡聡鴿h諾威大學景觀與建筑設計學院教授安琪?斯托克曼如此告誡我們。可悲的是,我們現在興建的卻有不少舍本逐末的假古董,說它們是“偽創新”一點都不為過。
為什么總會發生這種事件?這與公眾參與及監管體系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有關。
在“中華文化標志城”和“南北標志城”風波之際,很多媒體評論人及專家都發表了批判的聲音,但風波之后,項目照常進行。
據華商網2008年12月31日報道:2008年8月28日,一條題為《江蘇淮安開始建設我國南北地理分界標志》的新聞引發了眾多網友關注,截至8月30日上午,共約15萬名網友參與網上調查,只有不到7%的網友表示贊同,很多網友擔心“明確劃分南北地理標志會造成南北對立”,且認為“工程建設勞民傷財”。但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南北地理分界標志主橋部分還是在2008年年底竣工。
今年元旦期間,胡錦濤總書記在《求是》雜志上撰文指出:一些黨員、干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還不高,有的在發展觀念上存在重“顯績”輕“潛績”、重當前輕長遠、見物不見人甚至制造虛假政績等問題;存在部分黨員搞形式主義、做表面文章、敷衍塞責等問題;同時,一些地方和部門決策科學化、民主化做得不夠,工作的系統性和協調性不強,體現科學發展觀和正確政績觀要求的干部考核評價體系尚不健全,促進科學發展的監督體系不完善。
總書記的講話一針見血,只有勇于面對現實中存在的問題,才能讓我們的社會發展得更好;同樣,我們也希望媒體人及相關專家的聲音能真正傳達到相關決策者的耳中,相關的監管體系也能盡快完善,并起到應有的作用;只有這樣,才能讓中國大地少出現些假古董,真正做到人地之和諧。
編輯:roy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