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優花卉矮化科研成果獲國家大獎

以往生長在庭院的竹、梅、菊等體型高大的名優花卉,如今利用新技術矮化后可盆栽擺放在桌幾之上。這項重大成果已在全國數個省市應用示范推廣,新近剛剛獲得了2008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花卉微型化是國際花卉發展趨勢之一,也是花卉業的新技術增長點。盡管世界上一些國家已有相關技術出現,但中國竹、梅、菊、牡丹等名優花卉卻一直難以矮化,在應用上受到了限制。
據悉,被稱作“名優花卉矮化分子、生理、細胞學調控機制與微型化生產技術”的科研項目,1996年立項以來,得到5個國家級和省部級課題支持。北京林業大學校長尹偉倫院士等課題組成員,以揭示調控矮化的機理、建立花卉矮化新技術為目的,重點研究了花卉矮化分子調控機制、矮化資源分子標記和育種、快速繁育、調控栽培、開花調控等關鍵原理和新技術。
科研人員獨辟蹊徑,用分子生物技術與生理調控技術等高新技術創造出微、矮、精、美、特的花卉新造型,滿足花卉市場新、奇、特及室內宜居生態環境建設等需要;研究了矮小株型的分子育種、育苗、調控栽培、花芽分化與開花調控技術等矮化生產關鍵技術,將花期從春季拓展到秋季。
科研人員首次系統搜集矮化基因資源(木本為主),建立了基因庫,研究各株型發育分子調控機制,揭示矮化基因表達、生理代謝反應、細胞形態建成的矮化調控途徑和機制,取得了一系列突破;建立了大型花卉微型化栽培技術體系、矮化資源分子調控育種技術體系、名優微型花卉快速繁育技術體系、花卉微型化生產新技術體系。
科研人員研究提出了四類矮化技術:以AFLP分子標記輔助選擇技術,獲矮化資源33個;克隆矮化關鍵基因2個,建立矮化分子育種技術,獲轉基因月季株系;竹、梅、菊、牡丹等化控和中間砧矮化調控技術,9年生株高僅為對照1/3;調控光合、水分、營養代謝和根系生長矮化栽培技術,綜合實現株型矮化。
編輯:joj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