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立體構成與抽象雕塑
雕塑的表現手法無非就是三大類:具象雕塑、意象雕塑、抽象雕塑。具象雕塑是寫實與夸張相結合;意象雕塑是變形與意念相結合;抽象雕塑則是形體符號或幾何符號與意念相結合;三者都是唯美的空間藝術。隨著城市現代化建設的環境實施,越來越多的現代感城市雕塑應運而生,人們稱這類具有現代特色的雕塑為“抽象雕塑”。其實,比較優秀的抽象雕塑都是運用“立體構成”的設計原理進行創作的,很多“立體構成”的現代抽象雕塑在現代城市中為協調、襯托、美化、裝點環境和空間起到了統一美感的裝飾效果,其雕塑的藝術形式和藝術語言也潛移默化地增強了人們的審美意識,這是我國雕塑藝術從普及推廣走向文化進步的時代特征。但是,有些“抽象雕塑”并沒有達到美化環境,提高藝術品位的文化境地,只是表面地追求“洋氣意識”,沒有遵循抽象雕塑的設計規律和審美要求去創作,成了一堆“制作垃圾”。這類的現象,已有過失敗的教訓,甚至我們的周圍還在繁衍這類的現象,作為我們專業從事雕塑藝術的工作者、城市建設的美容師,有責任在不放棄傳統雕塑技藝功底的基礎上,去再學習,研究、探討、抽象雕塑的設計規律和創作經驗,結合傳統的審美觀念和現代環境意識,將“立體構成”設計體系應用到抽象雕塑創作中來,同時引導人們鑒賞和閱讀抽象雕塑,從而推動抽象雕塑在城市環境中的健康發展。
立體構成與抽象雕塑的關系
自從德國美學家、建筑家鮑豪斯于1919年在改革建筑設計的基礎上首先創立了"立體設計基礎"?立體構成理論學說以來,新的立體設計潮流迅速發展到建筑設計業,工業品設計業。在不到一個世紀的歷史發展時間,這一造形設計體系不僅刷新了整個世界,而且在不斷的發展和提高,分別派生出諸多立體構成門類,如美國的建筑,日本的汽車和電器造形,德國的輕工產品的外觀設計等都以日新月異的速度獨領風騷。立體構成設計理論在雕塑設計上的應用,在經濟發達國家和地區占據了主導地位,進入了很成熟的發展階段。八十年代初,立體構成設計潮流才開始在我國設計行業逐步掀起,尤其在各重點藝術院校,相繼創建了設計造形之類的專業學科。如廣州美術學院設計系(現設計學院者身)開辦這門學科較早,我于八四年在廣州美院雕塑系進修城市雕塑期間,特別選修了設計系陳欣教授的“三大構成”課程,對我后來的城市抽象雕塑創作定奠了基礎。而雕塑專業一直呈保守狀態,引進和教授滯后,所以導致立體構成設計理論在雕塑界的應用發展綏慢,使目前的抽象雕塑發展現象呈“殘疾”局面。不僅如此,而且在雕塑界領域還有一種致深的理解性誤區,就是認為:立體構成造形就是抽象雕塑,一切被人看不明白的造形就是抽象雕塑,凡是抽象的造形就是現代藝術,凡是現代藝術就是領先潮流。由于室外雕塑市場的需要,所以產生了一大批操縱電腦游戲的“高手”,以“狂草”般的大寫意“抽象雕塑”設計泛濫于世,蒙唬廣大不懂雕塑藝術、而又樂于政績工程的城市建設權威者和投資者,“一個愿打,一個愿挨”,所以形成“糊涂百姓打糊涂官”的殘疾局面。“立體構成”是一門藝術類設計理論體系,是一門設計類指導性的學問,它應用于各類立體造形設計,也可應用于雕塑創作設計,尤其是抽象雕塑的設計,更要融匯“立體構成”設計原理。抽象雕塑并不等于“立體構成”,“立體構成”可以支持抽象雕塑的設計,“立體構成”造形雕塑屬于抽象雕塑范圍之列。“立體構成”原理正如計算機的設計軟件AutoCAD一樣,它是諸多領域設計軟件通用平臺,各專業將自己獨特的應用模塊融匯于這個通用平臺,最后形成獨自的應用軟件。立體構成與抽象雕塑的關系就是這個道理。
立體構成雕塑的美學特征
立體構成抽象雕塑是三度空間的幾何形體構成藝術,它之所以在藝術之林獨樹一幟,后來者居上,迅速成為眾多雕塑派別中的一大體系,是因為它有獨特的,奇妙的構成形式美和賦于聯想的哲理內涵;它有現代環境為依托,而能迅速發展和生存;它有現代高新科學技術,多種材料為條件,易于加工制作;它有現代文化意識的觀眾正趨向非常簡潔、明快、單純的物象來滿足他們的環境和心理;它有規范性、秩序性、均衡性的構成方式;它有單純性、抽象性、多變性的幾何形體構成單體形、組合形、復合形的虛、實,動、靜形態;它有變化斑瀾的色彩、光影、肌理作為形體表面的視覺效果;更有寓意廣際的意念性、邏輯性、哲理性、象征性的藝術語言來啟發讀者觀眾的審美意識和思維能力。因此,抽象雕塑的美學概念既包含著傳統審美觀念的精髓,也有超時空的意識形態美學特征。
立體構成雕塑的設計要素
設計立體構成抽象雕塑要具備三大要素,即造形的要素、意念的要素、材料的要素。
造型的要素:不等于具象雕塑的塑造手法和形式感,特別注重雕塑造形的規范性、秩序性、均衡性的追求。它的造形需要具體的“素材”,就是“零部件”,由于準備好了“零部件”,才能組裝一臺整形的“機器”。這個“零部件”,就是立體構成的基本元素:“點、線、面、體、”所分割或組合的幾何形體,再由這些幾何形體分別進行或過渡的、或連續的、或漸變的、或搭接的、或分解的塑造,構成一件既理性、又感性的雕塑立體形象。
意念的要素:就是設計思想,造形所要表達的主觀意念,這個意念不是狹義的比喻,而是廣義的聯想或寓意。雕塑的形式感、虛實形態、動靜狀態等都要圍繞設計意念進行表現。設計意念就是雕塑所要給人呈現的精神面貌,就是雕塑所要傳達的藝術語言。其意念有潛意識的,也有顯意識的。它與一個具象的人或物象一樣,反映潛意識的雕塑呈“封閉型”形態,具有內向特征和力度的特征;反映顯意識的雕塑則是“開放型”形態,具有張力的形式感和運動特征。因此抽象雕塑的要素直接制約于造形要素,有時受環境或地域的限制,造形又制約于創意。兩者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無論是造形要素優先,或是以創意要素為主,其先決條件是意要健康、形要優美,要符合環境整體美的要求。
材料的要素:材料是造形的條件,是精神的媒體,它為造形服務,為精神說話。材料屈服于雕塑的形態;虛體形態的雕塑,就要選擇輕型的線形體、面形體的材料;如實體形態的雕塑,要表現體量感和力度,就要選擇板體狀、塊體狀的材料。材料的質地、色彩、肌理是直接表現雕塑精神的,它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視覺、第二感覺是觸覺。在雕塑選材方面,根據造形和創意的共同特征,選擇理想的材料至關重要。材料的品種繁多,性能各異,要相互比較和試驗才能得出結果。
立體構成抽象雕塑的分類
立體構成抽象雕塑的創作設計,首先要懂得對形體的分類,研究各形體的表現特征和意念,怎樣分類可根據自已的偏好進行編輯。如繪畫一樣先將各種顏料擠在調色板上,怎樣排列顏色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沒有必要的顏色。形體也是一樣,如果不找出這種形體,就談不上能運用這種形體,很多形體是在分解,組合后形成的再生形體,它是形體構成的原理和規律。
一般形體可歸納為三大類:即圓形體、方形體、方圓形組合體,再由這三大類形體派生出若干個體面元素,立體形態中的幾何元素只有真實的體和面的關系,沒有虛幻的不含體的形。比如“點”,在平面構成中可以存在一個平面的方點或圓點,而在立體構成中,“點”就是一個大或小的形體單位,要么是小球體,要么是小方體。線的概念也是一樣,從理論上講,“線”是“點”組成,而在立體構成中,線就是方形體的延長或是管形體的延長,沒有虛幻的線存在。在雕塑的形體構成中,根據比例關系,小型的球體,可以看作是“點”的存在,大的球體則看成是體的存在;較細的較長的管可看作是線,較短較粗的管,則看作是圓柱體。面與體的關系也是根據比例關系判定的。面積很大,厚度很薄,我們可看作是某一形面或殼面,寬和厚的比差較小,那就是形體。只有弄清了“點.線.面.體”的概念之后,對形體分類的各種關系就不易混淆。
圓形體類:可分解、切割、組合成如下形體:球體、半球體、圓錐體、圓臺體、球面體、旋轉體、盤旋體;球面、圓面、弧面、曲面;圓線、弧線、拋物線等。
方形體類:可分解、切割、組合成如下形體:正方體、長方體、棱形體、梯形體、格形體、線形體;等邊形面、直角形面、平行形面、異邊形面、帶狀形面、網格形面等。
方圓形組合類:將由上述兩大類的形體可結合成如下形體:方圓體組合體、方體圓面組合體、圓體方面組合體、方圓面組合體、棱弧體組合體、棱體弧面組合體、體線組合體、面線組合體、點線組合體、點面組合體等。
按形體構成的單元分:有單體型和組合型兩種。
單體型:有獨立構成、并列構成、并重構成、散點構成、重疊構成,連環構成、漸變任意構成,分解合成等。
組合型:有雙型組合、三型組合、多型組合、雙型重復組合、雙型交叉組合、多型連環組合、多型間錯組合、多型任意組合等。
按雕塑體量的形態分:有虛體、實體兩種。
虛體:有動態虛體、靜態虛體、規則虛體,交錯虛體、旋轉虛體等。
實體:有動態實體、靜態實體、規則實體、扭動實體、縷空實體、封閉實體等。
按雕塑占有空間角度分:有單向度、定向度、多向度三種。
單向度:無論雕塑的構成形體是多少單體型組合,都呈同一方向并列或重疊構成。
定向度:指兩個以上的構成形體朝既定的方向并列或交錯構成。
多向度:指兩個以上的構成形體呈任意方向的構成。
根據雕塑形體的逐層分類和形體的特征,在對具體環境,空間設計雕塑時,就能“有的放矢”,靈活運用和選擇各類的“零部件”,裝配出適合環境要求和構思理想的總程“機器”,一件成立的抽象雕塑作品。
立體構成雕塑與空間環境的關系
抽象雕塑之所以有廣泛的適應性,是因為它的構成技巧和形式有多變的靈活性,任何要素都可以與周圍的環境形成對照,容易求得雕塑與環境的對比和統一的相對關系。如空間度的對比、色調的對比、虛實的對比、形態的對比、量感的對比、肌理的對比等,只有通過各要素的對比,才能發現各自的優勢和劣勢,揚長避短,找出求得統一的途經,以至達到基調的統一、形式的統一、美感統一、意念語言的統一、表現手法的統一。通過對比,保持二者相對的統一,就是成功的前奏,使雕塑與環境空間的關系互為襯托,互為突出。例如,高層建筑的雕塑背景就要采用橫向的構圖形式、淺色的背景就要深色的雕塑、實體的背景就要用虛體動感的雕塑。空曠平遠的背景,可采用淺色縱向的構圖、綠色的叢林或草坪可用白色或紅色的靜態雕塑、狹窄的地帶,可用低矮的雕塑。根據環境因素的關系,抽象雕塑不僅要滿足視覺方面審視,還應有一定程度的參與性。有些抽象雕塑正是忽視了雕塑與環境、雕塑與觀眾的關系,只考慮雕塑本身的技藝效果,不顧與空間環境對比統一的關系,在實體前面立實體、在大樓面前比高低、在淺色面前加鏡面、在雜亂之中織點線,在花叢之中添色彩等,這種方法叫攀比,不是對比。所以,盡管雕塑本身不差,但對環境的協調和美化是幫了倒忙,屬于敗筆之作。
雕塑光影和肌理的運用
雕塑的表面效果,除材料的本色之外,光影和肌理是雕塑形態的重要條件。同樣的材料,由于光影和肌理的運用不同,給人的感受卻不一樣。例如,用同一種色澤的花崗石制作同一形體的雕塑,一件打磨拋光,一件用打擊成荔枝麻點,被拋光的雕塑就顯得端莊秀麗、輕盈整潔、好象是一位白面書生的精神外貌;而被鑿擊成荔枝麻點肌理的雕塑,則顯得壯實、剽捍,呈現出一位大力士的精神氣質。因此,肌理的不同、雕塑的精神就不同。光影對雕塑的影響也與肌理有共同之處,強調雕塑體面的轉折棱角和弱化棱角,雕塑的力度和動感有明顯的精神差異。
肌理:種類繁多,按感覺分:有觸覺肌理、視覺肌理、光影肌理。
光影:在通常的室外日光作用下有一一逆影、投影、折光。正確、適度地運用光影和肌理的強弱、粗細、在雕塑表面起傳達精神作用,是設計和制作抽象雕塑的重要技巧,也是選擇雕塑材料的重要前提,處理光影和肌理的虛實變化則是作者造型藝術素質的反映。
上述有關抽象雕塑設計的初略提要,只是在設計創作中經常涉及的問題,抽象雕塑設計的迷宮還很奧秘,只有在不斷地自我訓練和認真地觀察平時常見的物象中,加以分析、總結、探討、才能發現和掌握其設計規律和制作技巧。設計制作抽象雕塑的過程,不僅是藝術熏淘和技藝訓練的過程,也是形象思維、邏輯思維、開發智慧的訓練過程。我們在訓練和設計的過程中,不僅要借鑒外來的成功理論和經驗,也應開發和提練我國民族傳統的文化藝術遺產。事實證明,運用立體構成的設計原理創造抽象實用的形體,在我國具有幾千年的悠久歷史,我國古典建筑的斗拱、榫卯結構、古牌坊、庭烷的門洞景窗、亭臺樓閣的造型設計、古代陶器造型等,都是極為絕妙的抽象形體構成藝術。我們應該將自己的傳統技藝與現代高新技術、現代審美觀念結合起來,揚長避短,提高抽象雕塑藝術的創作設計。
編輯: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