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資深建筑師談中國現代建筑十宗罪
當今中國,不僅是世界建筑師的實驗場,也是世界建筑師研究的對象。下面這篇文章,來自于一位有25年以上建筑設計工作經驗的韓國建筑師。他自認為與中國建筑師的類似性比差異性更多。他行走于上海及南京兩地,工作并研究和思考。
我是韓國建筑師,到中國已經4年了,但接觸中國建筑的時間還不長。我知道我無法正確地認識到中國現代建筑的大環境,因此我有點擔心我有沒有資格批評中國現代建筑。但任何人都不能自信地說自己正確了解中國現代建筑。我持著友愛的眼光寫這篇關于中國建筑的文章,因為我相信在未來,中國建筑一定會跳出從屬于西方建筑的地位。
我確信在隨后不長的時期內,中國文化一定會再次復興。18世紀以前包括建筑文化在內的中國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一個重要支柱,附近國家都是在中國文化的影響下存在。但是,現今中國建筑文化的位置在哪里?在中國建筑基本處于原地踏步狀態下,西方建筑師們正忙碌于占領中國這個孕育巨大潛力的建筑市場。中國建筑隨波逐流,不確立它的主體性,而進入世界建筑混濁的氣流中,那不是走向新的傳統之路,而是破綻之路。我打算批判地檢討關于近代以后中國建筑的一些現象,因為我想提示中國建筑的未來方向的一方面。
一、上海近代建筑的非現代性
上海的大部分近代建筑從當時世界建筑的潮流看,是非現代性的。當時世界建筑已經進入了新思潮的建筑運動,因為不能感知新時代潮流,只能積極地參照已經非潮流、模仿西方古代建筑樣式的所謂新古典樣式,諸多的外灘建筑群中沒有一個堪稱一流現代建筑。然而很多中國人忽視了該建筑群的歷史性,非理性地評價建筑的價值,并且因它而自豪,甚至一些中國人要將外灘建筑群申請為世界文化遺產,這是相當可笑的事。而且更可惜的是現在的上海建筑情況也差不多一樣。我常常被邀請進行對上海現代建筑作出評價??當然在上海也有比較成功的幾棟現代建筑,但其中大部分都是外國建筑師的作品??眾多其他上海現代建筑只是追隨過時的建筑潮流的垃圾而已。如果我們五十年后再看的話,大家就會明白其中的道理。
二、中山陵的非中山性
南京的中山陵是中國人紀念尊敬的孫中山先生的圣地。在查勘北京紫禁城與明代的皇帝陵墓時,我感受到的是非人性與權威性的尺度感,讓我驚愕至極,然而中山陵也仿效非人性的古代宮與陵的型制。中山先生是誰?他是舉起三民主義旗幟,為推翻封建專制主義而發動了革命的偉人。那么,為什么他的陵墓建造得如同他推翻的封建帝王的陵墓呢?評價一個建筑群,最重要的因素不是它的外殼,而是其建筑適合的內容。內容適用錯誤的建筑,即便在其他方面作出何種努力,都不能挽回其錯誤的內容。我認為其單體建筑碩大的瓦屋頂不用說是非改革性的,還有著很長的中軸線,其上升序列的核心構成明確是非中山性的。既然是中山先生的陵墓,就應該回到人民身邊,應該具有跟人民和諧素樸的概念。因此給那樣的建筑以優秀的名譽,是中國建筑走向未來之路上的絆腳石。
三、傳統大屋頂的繼續的失敗
源自民族主義的所謂大屋頂樣式是中國近代建筑后期的代表性樣式。新中國成立后,眾多重要的中國建筑戴著不合適的大帽子,聳立在大街上,并且作為中國主要城市的標志性景觀。社會主義本質顯然跟這種民族主義傾向的建筑發生了矛盾,從以共同生活為理想的無階級社會形式上講,美國復興期的機能主義樣式其實更適合用于中國共產革命期的建筑。不幸的是,在社會主義國家,作為新事物的國際主義建筑樣式被拋棄,建筑和社會產業的其他部分步伐不一致,因此也就找不出中國建筑的出路。中國現代建筑的代表性理論家梁思成卻在這時候贊同傳統大屋頂樣式,使得國內建筑師的思維受到桎梏。復興傳統大屋頂樣式突然衰亡,直至成為一種罪惡,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但是因為領導者修養的局限性加上建筑師在決策上的無話語權,中國建筑一再容忍傳統大屋頂樣式。在近代以后世界建筑歷史上,付諸了很多努力和財政投入的中國傳統大屋頂樣式建筑中,有沒有產生世界之所矚目的建筑作品呢?一個都沒有,只有中國內部的好評價。過去時代的建筑外皮只能適合于過去時代的建筑,我們應該探索傳統建筑內在的精神,以此作為現今的借鑒。
四、未能汲取香山飯店的精神內涵
1981年,世界聞名的美國建筑師貝聿銘在北京歷史悠久的香山,設計了香山飯店。香山飯店對于中國正在討論的地域性問題,提出了不錯的解決方案,在中國現代建筑歷史上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可是,在香山飯店誕生以來20多年后的今天,我認為,以后的任何中國現代建筑都沒有超過香山飯店。中國以及東亞漢字文化圈建筑中的最有價值的部分就是其獨特的精神內涵,建筑和建筑之間、建筑和自然之間、建筑和人之間的關系是被首先考慮的,就是以空間為主的建筑設計手法。當大部分中國建筑師還在探索外部形態為主傳統現代化方法的時候,貝聿銘提示了空間為主的傳統向現代化轉換的視覺。現今,在一些優秀的現代西方建筑里已經融合了類似的思考與感性。中國現代建筑應該要拼棄以大屋頂等外部形態作為傳統建筑現代化之路的思考,這種因素只需留一點作為小小的輔料。讓我們自己探索建筑內在的意義和建筑外部空間中蘊涵的精神吧!
五、人民政府建筑的非人民性
民主國家的國會議事堂是國家的中心。在中國,人民大會堂也占據了民主的象征性地位。民主革命以前,中心位置的政府建筑常常構成中軸線,建筑形式也是權威性的。但現在的民主時代,大部分國家的政府建筑越來越采用開放的、非權威性的、以市民為主體的建筑形式。在西方新建的政府建筑中,很難的找到硬直的對稱形式建筑了。中國人民大會堂位于天安門廣場,雖然對稱形式,但是比較開放的,采用了當時社會主義國家的通用的方法。可是最近建立的上海市人民政府建筑也在人民廣場中軸線上,采用嚴格的對稱形式,在對人民排斥的同時營造出閉鎖的氣氛來。這難道是人民政府的人民性嗎?縱觀東西古今歷史,對稱形式的建筑常被用于具有權威性與象征性的建筑,在近代社會以前政府中心建筑似乎絕對的采用這種形式。但是,經歷了以人民為中心的民主時代以后,對稱形式建筑已經不是市政府建筑的代名詞。對稱形式只是需要強壓的權威的專制主義的產物。可是現在中國大部分城市的政府中心建筑仍然采用對稱形式作為權威的盾牌。市政府建筑對于人民不應是威脅性的,它應該貼近民心。那些為強調權威用笨重的石頭打扮的市政府中心建筑不能溫柔地安慰人民的心靈。
六、非社會主義的再開發
大城市已經達到了飽和狀態,其設施也已經落后了,因此城市的改造與開發是必然的。土地共有的社會主義國家在公共開發時更有利。在我住的韓國漢城的都市中心,因為昂貴的地價,建設小公園是想都不敢想的。所以當我住在上海,最羨慕的事情之一就是大規模再開發時同時進行的大規模公園建設。只要決策者有堅強的意志,就可以進行公共的、社會主義性質的再開發。那么,進行都市中心再開發時,應該把全體人民的共同利益作為開發計劃的方向,但是現在相當多的城市中心區改造與再開發,其主流狀況是商業利益優先。上海新天地是專家和一般市民都叫好的改造的模范事例,其新舊之間的調和性好,整體的設計水平也很高,決不低于西方任何城市,已經登上了國內外觀光流線。但是,新天地只留有老的外殼,是提供給現代富人的,普通人民的生活痕跡一點都沒有,更不能讓他們舒服地接近。我常常給朋友們作導游,帶他們去新天地,對他們來說新天地只是一個旅游點,而不是生活場所,使他們感到深刻的隔離感。所以中國其他城市的改造與再開發,新天地絕對不是真正具有普遍意義的范例,只是一種把匹薩加大的方法,是極為特殊的案例。
七、視覺為主的建筑政策
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并且引以為自傲的國家和民族是不會一味地炫耀外形,更不會以高的,大的,華麗的形象作為自己的傳統。因為傳統不在于其規模而在于其內部的精神。可是,歷史悠長,擁有優秀傳統文化的中國,每個城市的發展卻都陷入了無法理解的規模競爭之中:最高的建筑、最大的建筑、最長的建筑等等。以物體的尺度為基準進行的建設是很危險的、沒有價值的、非常糊涂的。萬里長城或紫禁城的建造目的與建立過程從現代的角度看,都不值得驕傲。現今無秩序的以規模為主的開發無法提高人民的自尊,只會加大人民的負擔。任何建筑若想成為標志性建筑,外部形態的震懾力應該只是特殊功能要求的一部分,如果把它當作全部,那是文化水平的問題。如果把正在建設中的也包括在內的話,高度排名世界前十的超高層建筑中,中國已經占了一半以上。那么,可不可以說中國已經是世界現代建筑文化的先進國家了呢?
八、低廉的進口建筑的時代
幾個月以前,我看到一個新聞:一些比較有名的中國建筑師設計完成建筑作品后,開發公司要求用西方無名建筑師的名字代替中國建筑師的名字。這樣看來,中國的“先進文化”似乎已經等同于“西方文化”,只要有“西”字就比中國的更好。在這種情況下,我能夠體會到中國建筑師的痛苦的心情,因為十多年前的韓國這種現象也是很普遍。中國在其建筑的規模、范圍、數量上遠遠超過其他國家,其中相當多的重要建筑都是西方建筑師所設計的。在全球化的時代,明星建筑師在世界各地建造房子是必然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他們作品對于提高中國城市與建筑的發展水平能夠起到相當大的作用。可是,大多數外國建筑師留下的很多是不太好的無責任的排泄物:在他們的故鄉不敢想的、奇怪的、破壞環境的建筑。這是利益至上主義的開發商和只關心業績的官僚們一起建造的,使用人民的血汗,不考慮未來性,以后必然是為之傷腦筋的不能處理的垃圾。小的東西發現是假的以后不再買就算了。可是假的建筑物卻要在城市中存在很長的時間,其傷害也是持久性的。
九、旅游化的歷史建筑
歷史悠久的中國由于頻繁的戰爭與其他各種因素,無數的遺跡已經被破壞或毀損了,但仍留有很多有價值的遺跡。中國的開放政策吸引大量的外國旅游客前來參觀。建筑物是代表性遺跡,因而常常被保護或被修整及復原。在很多景點方便設施嚴重不足,因此到處都在加緊建設便民設施。但是,便民的美名下占其中很大比重的商業設施往往建得比被保護的歷史遺跡規模更大,其便民設施反而給歷史遺跡增加了壓力,而最終于營造出的卻是商業性為主的氣氛。歷史建筑群所具有的更大意義是其建筑群里所包含的歷史與文化,也就是文化的價值。雖然依附于歷史建筑群的商業建筑群也是新時代的產物,但我覺得決策者與建設關聯者都不知道中國大多歷史保護用商業建筑群的建筑歷史和意義,只能簡單的模仿傳統的外皮,成為假古董。貝聿銘設計的巴黎盧浮宮新博物館是新舊建筑相互協調同時,又具有新時代精神的好的范例。我期待在中國出現與歷史相互和諧的,具有獨立生命的,且蘊含新時代精神的好的歷史建筑。
十、在中國沒有世界明星現代建筑,為什么?
是對這個問題做出認真回答的時候了。中國舉起改革開放的旗幟開始已經30年了,受過現代建筑教育的人才也不少,決策者的平均年齡也年輕化了,相當多的重要建筑具有足夠的資金投入,而且重要的建筑幾乎都是政府主導的公共建筑。但是,現在中國能在世界上發表的只有幾個建筑作品。關于建筑傳統的主題常常被提出來,但沒有具體的提案,只有無意識的追隨世界建筑潮流,依賴西方建筑師的思想,只能做到形態的模仿,卻忘記了自己內在的精神。在廣泛而強健的中國傳統精神基礎上,沒有關于中國建筑的核心的討論與充滿熱情的分析、研究及實驗,無論如何也不能做出自己的建筑。在全球化時代,普遍性絕對不是排除特殊性與主觀性,建筑藝術的最終的結果一定依賴于主觀的感性,這是普遍的現象。我們應該依靠于自己內心積累的藝術的感性。很多中國青年建筑師,就像30多年前的日本或十數年前的韓國青年建筑師,只把眼睛轉向西方。可是他們會認識到自己最終理解的還是故鄉。
編輯:roy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