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改造不能留后遺癥
由于國家尚未出臺有關城中村改造具體的、針對性的政策和措施,我國大中城市都在探索和創新出種種城中村改造的做法和措施,其中“鄭州模式”吸引著全國的注視。昨日,2009年“中國城中村改造高峰論壇暨城中村改造經驗交流大會”在鄭州召開。
“鄭州模式”備受全國關注
我市城中村改造的提出是在1998年,由于沒有相應政策支持沒有推行,直至2003年,城中村改造提上政府議程。經過6年多的實踐,我市逐步形成一套“鄭州模式”: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群眾自愿、區級負責、因地制宜、一村一案、條件成熟一個,審批改造一個的基本方陣,并按照統一政策、統一規劃、合理布局、綜合開發、配套建設、突出重點、分步實施的原則,努力實現村民、開發企業、政府“三滿意”。
據統計,我市建成區以內城中村共有143個,截至目前共批準95個村(組)實施改造,其中已實現集體土地轉國有的有46個村(組),已完成改造規劃編制工作的有38個村(組),通過招拍掛出讓改造用地的有19個村(組)。通過土地招拍掛,共盤活建設用地約7243畝,已簽訂土地儲備協議面積約3208畝。
專家觀點
中房協副會長朱中一
“城中村改造不能有后遺癥”
“當前是城中村建設的機遇期,與中央明確提出保增長、擴內需、重民生一致,城中村改造是有效拉動,不會產生浪費,再加上如今建筑成本低。”中國房地產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朱中一說。
“城中村改造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想做好特別難,處理不好就會遺留無法逆轉的幾十年的通病。” 他說,政府對于城中村改造不要要求很細,比如一定要蓋90平方米以下的房子等,城中村改造就要滿足不同人群和不同檔次的需求。
“今年的政府報告中把‘實現居者有其屋’改為了‘努力實現住有所居’,一個詞語的變化,體現出并不見得每個人都要有自己的房屋,但這個房屋一定要讓老百姓得到實惠,經得起時間考驗。”
他認為城中村改造有一個非常明確的目標,就是“改造后的小區要不留后遺癥”。他建議,城中村改造要通盤考慮,納入整個城市的統一規劃,尤其幾個相鄰的城中村改造,要做到資源共享、環境共享、公共設施共享,產業結構合理布局等,否則容易勞民傷財。
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牛鳳瑞
“城中村改造四方主體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如今改造城中村需要支付的成本越來越高,不少市民對此抱怨,拿這么多錢來改造應該嗎?“這是我們以前的欠賬,欠下的總要還。”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牛鳳瑞說出了自己的觀點。
他說,城中村是中國快速城市化的產物,當時城市發展將城中村耕地占用,為了減少城市化發展的成本,村民的房屋卻被繞開了,應該支付改造的成本并沒有支付,村子慢慢被城市包圍。
政府在城中村改造中應當發揮什么樣的角色呢?牛鳳瑞主任給出了自己的見解。
他說,城中村改造存在著政府、購房者、村民、地產商四個利益主體,組成了“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利益鏈,是一個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的利益鏈。“如果一個利益鏈斷了,就沒有一個贏家,都是輸家。政府既是利益協調者,也是利益主體,應該做好裁判的角色。”
為此,他建議,政府不應該把關注點放在房價上,因為房價是市場配置資源所致,背后是復雜的社會分配。
“房地產業的春天還將持續幾十年”
對于去年的房地產市場,人們普遍用“嚴寒”、“拐點”等詞形容其冷淡的景象,牛鳳瑞說,這是一個認識上的誤區,“2008年與其說是寒冬,不如說是倒春寒。”
為何說是倒春寒呢?他說,2008年之前房地產業交易的火爆并非是一個可持續的過程,去年形勢發生很大變化,是因為過快上漲的房價與人們的心理預期產生的相互觀望,但中國住房的供不應求的局面沒有發生變化。
他舉出了一組數據,2008年我國城鎮房屋現有總面積200億平方米,而2020年預計可達400億平方米。“平均每年才增長15億平方米,這個供應量遠遠滿足不了需求。”
“這次國家振興規劃沒有房地產,我認為也很正常,因為中國房地產供不應求的局面不改變,房地產的春天還可以持續幾十年。” 牛鳳瑞說。
他說,現在成交量下降說明理性回歸。
數據為證
全市在建房屋總建筑面積:約1382萬平方米(在建安置房約731萬平方米,在建配套開發商品房約651萬平方米)。
在建用于解決低收入人群和外來務工人員住房問題的廉租房:約22萬平方米。
在建醫院、學校、幼兒園等公益性設施用房:約1.2萬平方米,總投入資金約166億元。其中,已完成招拍掛的19個村(組)共規劃中學7所,小學20所,幼兒園43所。
編輯:roy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