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觀設計師要直面缺陷
廣州市園林科學研究所、廣州市綠化公司的張喬松認為,風景園林的設計和營造有三大境界:生境、畫境和意境。其中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重要的境界。但生態優先的理念在實踐中并沒得到很好貫徹。張喬松列舉了大量實例說明一個缺少足夠綠地和健康植物的城市生態環境,會對市民的健康與安全帶來種種問題,并批評部分學者倡導西方所謂景觀設計理念,忽略生態效益、植物科學、人類的基本需求。他列舉了大量只重景觀、只重眼球、只重畫境的低劣和失敗的工程設計作為敗鑒。張喬松指著24年來珠三角地區的衛星照片作對比道:足夠的綠地和合理的分布是科學造境的基礎,近年來珠三角地區特別是廣州、深圳、東莞等地的灰霾天數逐年升高,個別城市甚至每年超過200天,顯然與城市綠地的數量、分布和質量有密切的關系。
除了生態優先,植物造境還要兼顧生物多樣性原則,以及植物科學知識,這方面國內目前也存在很多不足。對于近年來國內一些城市綠化特別是廣場、路橋綠化中喬木少、樹蔭少、植物種類少的現狀,張喬松很是擔心:“要想提升生態效益,增加綠地和增加綠量是關鍵環節。城市綠地應當以喬木為主,多層結構,更多地營造林蔭廣場和林蔭大道,這樣的景觀才能創造出更大的生態效益,并能切實地緩解氣候變暖和城市熱島效應,令人感到舒服和更健康。更不能為了所謂‘景觀的需要’而營造大量‘曬死人的廣場’、‘曬死人的馬路’、‘只有芳草萋萋的公園’等等的‘可可西里’(無人區和無人去)。”
“城市綠地的植物多樣性不僅僅是生態系統穩定和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也是降低養護成本和減少病蟲害大面積發生的需要。植物保護也應當從設計環節開始。”張喬松指出,城市綠地中使用的植物種類越多,越能降低病蟲害發生的概率,兩者之間存在一定反比關系。同樣,對于很多城市綠化中球、籬使用過多的現狀,張喬松也提出了自己的觀點:植物造景時應著重利用植物的自然形態,少用整形植物。特別是道路綠化中更不應該濫用修剪的灌木,既千篇一律,缺乏自然韻味,又會造成后期養護的高成本,完全可以嘗試一些更自然的科學應用方式。
在說到植物科學知識時,張喬松表示,一個優秀的設計者,既應當通曉植物分類學、植物生態學等生理知識,更應當了解植物的文化知識。目前設計師植物科學知識的匱乏應當引起教學部門的重視。“采用建筑回填土種樹大量致死、濫用進口大樹造成蟲害肆虐、將一些臭花植物種植于小區住戶窗外……諸如此類缺乏植物科學常識、聽起來好像笑談的事情,就真實地發生在我們身邊。”說到這些,從業已經30年的張喬松滿臉無奈。在他看來,國內的設計工作者必須具備系統扎實的植物分類學、植物生態學等基礎知識,能綜合考慮土壤、光線、溫度等植物生長要素,以及植物的相生相克關系和植物文化等要素,才可能逐步達到植物造境的最高境界。
張喬松呼吁,景觀設計師要學會面對缺陷:綠地里沒有樹蔭、大樹未移先殘、大量整形球類綠化、花境的無度使用、廣場硬地的大量建設、喬木的密植、植物品種單一等等的缺陷,如果景觀設計師不懂得去改變的話,那么,生態型城市就會離我們越來越遠。
編輯:Agg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