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一盆”未必是壞事
日前,云南省楚雄市為迎接2012年世界茶花大會、打造茶花之都,出臺一紙“各機關單位按在職人數至少每人一盆”的行政命令。為此,楚雄市政府督察室還發出《督察通報》,要求各單位“積極組織動員本單位職工,圓滿完成茶花種植任務”。一石激起千層浪,楚雄市政府站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上。
對耶?錯耶?社會各界對此莫衷一是,但大多持批評態度,認為這種行為明顯有“攤派”的嫌疑,政府也有濫用公權之嫌。
撇開這一具體的行政行為,我們不妨回顧一下楚雄發展茶花所做的“功課”。1月到現在已經有7000多株茶花在各單位的辦公室、樓道、庭院競相綻放???但這只是楚雄市政府大力推廣茶花的第一步,接下來還將請茶花專家在電視臺做專題節目,并在社區、單位普及大眾種植、養護、管理茶花的基本常識,倡議單位和個人日常交往時用茶花作贈品。
由此可以看出,政府并不是為了辦會而辦會,而是確實想做實楚雄的茶花產業基礎。初期,由黨政機關單位示范,目的是引導市民積極種養茶花。我們可以看一組數據:2005年楚雄成功申辦茶花大會之時,楚雄茶花種植量僅萬余株;2007年楚雄市人大舉行聽證會后,把茶花確定為市花,開始打造以茶花為特色的生態園林城,建設茶花博覽園、茶花谷和茶花溪,將楚雄市東西二環建成茶花大道,主城區主要路段用茶花綠化、美化,修建沿河茶花景觀。現在,楚雄茶花各種種苗、成品數量已近100萬株!
從行業的角度來看,一種花卉要成為地方特色產業,必須要有很大的種植基數,否則無疑是空中樓閣、鏡中水月。更何況茶花的生產周期很長,如果沒有相當的數量來支持,要想讓其發展更加不可能。
當然,如何擴大基數,不能僅僅依賴于行政命令,更不能濫用公共權力發號施令。要知道,督察檢查難以產生持久性的效應。只有讓示范者有良好前景預期,并有可觀的收益,才能讓更多的普通民眾樂于效仿。做到這一點確實很難,這當中最關鍵的因素不是種植基數,而是良性的市場氛圍。在足夠大的生產規模之上,科技研發、推廣、營銷等環節要素是否具備尤顯重要。這需要政府潛下心來研究、扶持、培育,決不會像發一紙公文、開展一次大檢查那么簡單。因此,不妨改變一下思路,在營造良好發展氛圍時,也多采用市場手段,如對茶花種植者補貼種苗費用、引導產品正常有序交易等,相信這樣的做法更能為廣大市民接受。
推廣茶花種植、打造茶花產業本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我們不妨體察一下這條推廣政令背后的用心良苦,多給政府可行的建議,同時抱有更多耐心,期待云南茶花真正勃興。
編輯:roy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