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生態規劃原理的教育
[美]卡爾?斯坦尼茲(Carl Steinitz) 著
哈佛大學設計學院景觀設計系教授
黃國平 翻譯
哈佛大學設計學院設計學博士研究生
作者簡歷:
卡爾?斯坦尼茲自1973年開始在哈佛大學設計學院任景觀設計與規劃教授,1986年被授予景觀設計與規劃亞歷山大與維多利亞?維利榮譽終身教職。
1967年,斯坦尼茲在麻省理工學院獲得城市與區域規劃博士學位,專業方向為城市設計,師從凱文?林奇(Kevin Lynch)。在此之前,他分別在麻省理工學院和康奈爾大學獲得建筑學碩士學位和建筑學學士學位。1966年起,他在哈佛大學設計學院與麻省理工學院聯合建立的計算機圖形與空間分析實驗室擔任研究員。隨后,他開始在哈佛大學設計學院任助教、副教授、教授至今。
在他多年學術和職業生涯中,斯坦尼茲教授一直致力于不斷改進方法,使得規劃師和設計師能進行大尺度的場地分析,并就保護和發展作決策。他開設的課程包括“景觀規劃的理論與方法”以及“視覺景觀分析與管理”。過去幾年中,在他為高年級景觀設計研究生開設的“主要景觀變遷”設計課中,為大量具有重要價值,同時處于變化壓力之下的景觀區域作了規劃。這些項目包括:美國Yosemite國家公園、Minuteman國家公園、Acadia國家公園、Gateway國家公園、科羅拉多州Gunnison地區、新罕什州Monadnock地區、賓夕法尼亞州Poconos地區、猶他州Snyderville盆地、賓夕法尼亞州Monroe縣、耶路撒冷和以色列西Galilee地區、百慕大地區、猶他州Park市、加利福尼亞州Camp Pendleton地區,等等。
1984年,鑒于斯坦尼茲“在環境規劃和設計方面作出的卓越貢獻,以及在計算機技術應用于景觀規劃,尤其是資源管理以及視覺影響評價等方面的開創性貢獻”,美國景觀設計教育委員會(Council of Educators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授予斯坦尼茲教授“杰出教育者獎”。1996年,國際景觀生態學會頒發給斯坦尼茲教授年度“杰出實踐獎”。
在我講述這片論文之前,有必要先介紹一下我個人經歷和背景。我從一個邊緣學科進入了這個學科領域,帶來了一些新的理念。但在此之前,我沒有受過景觀設計和景觀生態方面的教育,也沒有相關從業經歷。回想過去,我曾非常勤于鉆研,也非常幸運和精力充沛,甚至經常不滿成規舊習。而且我也一直關注教育和廣泛的環境問題。我所在的哈佛大學設計學院也非常重視并支持我個人學術研究和發展。我身邊總會有很出色的學生和優秀的教授。我知道,在我所學到的知識中,大量來自于這些我的學生和同仁們。簡而言之,我是一個生態學的“消費者”,而不是“創造者”。
我在哈佛大學設計學院景觀設計系任教長達三十多年。期間我也訪問了北美、歐洲和世界許多其他地方的景觀教育機構。我深刻理解到各個機構教育體系設置的多樣性,而這種多樣性也正是本次研討會主題的來源和重要意義。我相信,最終的結論不會是一種單一的模式。我更確信,我在哈佛任教的經驗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然而,我還是很高興能受邀參加這次研討會,我希望我的這篇根據會議組織者要求寫的論文能引起大家的興趣,并具有參考價值。
我非常欣賞赫勃特?西蒙(Herbert Simon)關于“設計”的定義,尤其是他將“設計”視作一個積極的動詞:
“所謂設計就是試圖找到一個能夠改善現狀的途徑。”[ Herbert Simon,1916-2001,美國科學家。在認知科學、計算機科學、經濟學方面頗有建樹,曾獲諾貝爾經濟學獎、計算機圖靈獎。這段話引自他1968年所寫的《工藝科學(The Science of Artificial)》??譯者注]
誠然,在座的各位都與這個定義相關。
在我1995年的論文《“設計”是一個動詞,“設計”是一個名詞(Design is a Verb; Design is a Noun)》中,我提到生態與藝術都是人定義的。它們雖然不同,甚至經常處于對立狀態中,但是它們也可以和諧共處。遺憾的是,在我們學科里,這兩者??生態與藝術??經常被視為兩個對立的領域。在我看來,“設計……作為一個名詞應該不僅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想法,而且不止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想法。它應該是一個能被體驗和理解的社會交流方式。正如喬治?薩塔亞納(George Santayana)[ George Santayana,1863-1952,西班牙裔美國著名哲學家、詩人、人文主義者。??譯者注]告訴我們的那樣:
‘當創作的天才忽視了大眾的興趣,他就很難創作出具有廣泛深遠影響的作品。想象需要根植在歷史、傳統和人類的基本信念中,否則它只會漫無邊際的生長而不會產生什么影響,就跟那些微不足道的旋律一樣,很快就過時了。’
另一個類似觀點出自《圣經?出埃及記》第十五章的注釋中:
‘一個真正的藝術家具有啟示他人的力量。如果一盞明燈無法點燃其他燈的話,它只是一團微弱的火焰。藝術的真諦不僅在于啟迪其他藝術家,更重要的是啟迪整個人類。’
有人可能會反駁,認為景觀設計的基本概念是關于審美的,而有人會認為是關于生態的,還有人會認為基本概念是生態與感知之間的聯系。而我的觀點是:景觀設計的基本概念是社會關系,因為景觀設計是‘設計作為動詞’ ??一個以人為中心,進行改造的過程??的結果。進而在景觀設計中,最基本的方法??體驗的組織和物質化過程??既是生態的,也是感知的。”(Steinitz,1995)
因此,無論設計本身是試圖改變還是試圖保護,它總有基本的社會目的,即通過改造環境和自然過程,包括生態過程,來改變人們的生活。
設計的教育??作為動詞和名詞??是一個非常困難的工作。最近幾年,我成為了教育方法的評論家(廣泛的論述,而非從個人喜好出發)。我就此問題做過不少演講,也寫過若干論文(Steinitz 1990,1993, 1995)。我曾為規劃設計和教育本身設計了一個研究框架,用它來細化我們向學生們提出的問題。我發現這個研究框架不僅可靠,對組織我的教學都非常有幫助,而且與這個會議的主題也相關。(我相信這個框架對在座的某些人來說已經非常熟悉,但我想向其他人再簡單介紹一下也是很有必要的。)
我的這個框架(圖一)將六個不同的問題組織起來,每個問題又聯系到某特定的基于理論的答案或者模型。在各類項目中,這個框架會被“經歷”三次:第一次逐層向下,定義項目的背景和范圍??確定問題;第二次逐層向上,細化項目的研究方法??如何問答這個問題;第三次再次逐層向下,完成項目得出結論??找到答案。這六個問題以及相聯系的模型是根據最初確立景觀設計項目時的考慮順序而自上而下列出的。
編輯:roy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