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生態規劃原理的教育
I 如何就內容、邊界、空間和時間等來描述景觀?這個層次的問題聯系到景觀表述模型。
II 景觀如何運作?各個元素之間的功能關系和結構關系是怎樣的?這個問題聯系到景觀過程模型。
III 目前的景觀是否運作良好?判斷的標準包括:健康、美觀、花費、營養流或者用戶的滿意度。這個層次的問題聯系到景觀評價模型。
IV 景觀可能發生何種改變?何時何地可能發生何種事件?這個問題與第I個問題相關,因為這兩者都是關于數據、詞匯及句式表達。這第四個層次的問題聯系到景觀變化模型。在這里,至少有兩個重要的變化類型需要考慮:一是根據現狀趨勢發生的改變;另一是根據規劃、投資、政策和建設活動等可實施的“設計”而發生的改變。
V 這些景觀變遷會帶來什么不同?這個問題和第II個問題相關,因為兩者都是基于信息和預測理論。這第五個層次的問題可以形成景觀影響模型,在這里第II個層次中的景觀過程模型將用來模擬變化。
VI 景觀是否應該進行改造?如何進行不同改造方式影響評價比較?這個問題和第III個問題相關,因為兩者都是基于知識和文化價值。這第六個層次的問題聯系到決策模型。[實施過程可以被視作另一個層次,但這個框架則認為它是作為第I層次的不斷反饋過程,即創造一個已經經過改變的表述模型。
圖1 設計研究框架(Steinitz)
需注意的是,這六個層次是按照一般認知方式的先后次序組織的。但是我認為從反方向來認識它們更加重要,一方面可以更有效地組織景觀規劃研究和推敲其方法(關鍵性戰略階段);另一方面可以作為一種更有效的教育方式。針對項目的設計方式應該根據逐層向上的方式組織并具體化,在各個層次上需要根據框架中上一級模型來確定該層次需要完成的成果。
VI 決策??能夠決定提出改造計劃或者能進行改造(或者不改造),需要知道如何比較不同方案。
V 影響??能夠比較不同方案,需要通過模擬變化來預測影響。
IV 改變??能模擬變化,需要明確(或設計)模擬何種變化。
III 評價??能明確潛在的變化(如果有的話),需要評價目前情況。
II 過程??能評價現有景觀,需要理解景觀如果運作。
I 表述??理解景觀如何運作,需要能描述景觀的表述方式。
然后,為了更有效,景觀規劃項目需要再逐層向下經過各層問題和適當模型的檢驗:
I 表述
II 過程
III 評價
IV 改變
V 影響
VI 決策
最后,需要作出“是”或“否”的決定。“否”意味著回溯式的反饋,意味著需要改變上層條件。所有這六個層次都可能成為反饋過程中的焦點。“重新設計”常成為實施反饋的辦法。
“不確定的是”(其實仍然是“否”)可能需要改變項目研究的尺度、大小或者時間。(例如高速公路走廊的選址需要建立在更具體的選線分析上。)如果項目尺度發生改變,則該研究需要像前面所說的那樣,再次經過這六個層次的研究框架。
一個項目通常要這樣持續,直至得到一個肯定的“是”作為結論。(在我運用這個框架的時候,“不進行建設”也可以視作是一個肯定的結論。)“是”意味著實施,意味著繼續改變從而進入新的景觀表述模型。
既便研究框架以及這些問題看起來已經是非常規整,但是在實施過程中卻并非這樣。項目實施的過程并不是一帆風順:可能會有錯誤的開始,可能最后鉆進死胡同,或者不斷迂回才得到新發現。但所有活動在得到一個肯定的“是”之前,的確會經歷這個框架所描述的各個模型和問題。雖然同樣的問題會不斷出現,但這些模型,或者說答案,會隨著項目背景的不同而發生改變。”(Steinitz,1996)
圖1中的研究框架可以視作科學研究的方法,也可以視作一個模型,同時這些也是我向學生授課的方式。這個框架對于組織設計課,指導博士研究生和組織碩士研究生的案例分析。有兩個使用該框架的景觀規劃案例,我將項目研究與教學和重要生態要素綜合考慮,它們分別是“賓夕法尼亞州Monroe縣多解規劃”以及“加利福尼亞州Camp Pendleton地區多解規劃”。這兩個項目都在我的網站 (http://www.gsd.harvard.edu/info/directory/faculty/steinitz/steinitz.html)上有詳細介紹。
表1顯示了如何將這六個問題以及相關的模型用于描述或組織在我們領域或相關領域的多層次學術項目。其中談到了三個不同的專業教育層次:入門級(一般為本科教育或初級碩士水平學位教育),專業級(一般為碩士學位教育),研究級(一般為博士學位教育,盡管這個層次可能目的在于培養更具創造力的以及非學術的專業人員)
在入門級教育領域,一般是教授所謂的“設計方法”(我認為是錯誤的),即從第I個層次到第VI個層次的保守主義路線(雖然通常稱為數據-分析-綜合-評價的過程)。因為需認識到方法的多樣性以及找到合適方法解決問題的必要性,,專業級教育方法更加理論化。思考問題過程一般是從第VI個層次到第I個層次,然后再按照從I到VI的順序實踐。而在研究和創新實踐級的教育領域,往往需要培養對理論本身的革新態度。這樣,在重新尋找問題和答案的過程中,任何一個層次都可能成為研究起點或者研究重點,進而尋找新的理論、方法和模型。這個研究框架對于整個專業領域教育來說還可以作為不同層次,不同模型的源泉和基本特征。此外,它還可以作為向學生解釋設計問題以及進行設計決策的方式。
編輯:royal
相關閱讀
遼寧沈陽:世界最大泵道公園開園
沈陽國際泵道公園總投資約1億元,總占地面積4.58萬平方米,其中核心泵道場地面積約8000平方米,共設置平地練習區、入門波浪道、小型初級道、大型初級道、標準泵道、騰躍道、自由式場地、碗池共9個賽道【詳細】
京城最大綠肺溫榆河公園18條道路“瘦身曲化”
在京城最大“綠肺”——溫榆河公園,18條市政道路眼下正開展設計建設。近日,由北京城市規劃院、園林古建院、市水利設計院、弘都院、林業大學等專業團隊組建的規劃技術工作營,已經完成了【詳細】
《杭州市濕地保護條例》施行
《杭州市濕地保護條例》今年5月1日起施行。浙江省杭州市近日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杭州市濕地保護條例》制定實施的有關情況,提出將扎實推進濕地保護和修復,全力推進國際濕地城市創建【詳細】
同濟大學風景園林專業女生留學歸來后當廚師
有人問小迪,985畢業做廚師不會感覺虧了嗎?小迪說“標簽也許可以帶給人暫時的光環,但它不該定義你。”小迪說她喜歡做料理,因為看到吃了自己做的食物感到幸福的食客會覺得很幸福【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