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下鄉綠化“奢侈化”不可取
“下鄉抓綠”,顧名思義,就是把農村和山區的大樹“移”到市里;把郊區的草坪“搬”到市里;把異地的特色花草“運”到市里,一律靠人工打造綠色景觀。這種“速成綠化”方法,幾乎成了一些城市相互追崇和攀比的“綠化潮流”。
時下,正值植樹造林、綠化美化的大好時節。有些地方不是把力量放在發動群眾,因地制宜大搞全民義務植樹上,而是官員腦門一熱,不惜重金“花錢買綠”。例如,某單位投資3000多萬元,蓋起了一所漂亮豪華的辦公大樓,大樓的四周足有好幾畝“空白地”,開春時節,不少林農和花卉經營者主動登門推銷樹苗和花草,并且積極幫助設計怎樣搞好“院內綠化”,而該單位領導這樣回絕說:“我們單位綠化不想‘小打小鬧’,需要現成的大樹、草坪和特色花草,單位已經提前雇了幾輛大汽車,擇日就去郊區和農村‘抓一把’,一下子就讓機關變成‘花園式’單位!”沒幾天,果然四周的成材樹木排列得整整齊齊,樹木標準一致,草坪全部覆蓋了“空白”,院內盆景花壇錯落有致,好不氣派!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該單位還被提名為全市綠化達標先進單位。該單位“一夜變綠、四季如春”的綠化辦法,竟然引起了連鎖效應,好幾家喬遷新居的機關紛紛效仿起來,助推了“下鄉抓綠”的“奢侈綠化”之風。
近年來,“速成綠化”之風愈演愈烈。有的地方領導這樣認為,只要舍得花大錢、敢于巨額投資,城市一夜就能變“綠”。但是,隨著城市建設規模的逐漸擴大,特別是正在開發和建設中的城市,由于綠化資源匱乏,一味依靠政府投資、公家出錢,采取“移植、搬運、引進”的拿來主義的綠化方法,實在是不可取的。
目前,國家和地方財政都比較吃緊。在這樣的社會大背景下,如果把綠化美化搞成脫離實際的“形式主義”,會造成極大的資源浪費。實踐證明。綠化美化是一項永恒的公益事業,必須堅持不懈地努力,一代一代地搞下去。那種違背植物生長規律和群眾意愿搞“速成綠化”的辦法,必然要付出沉重的經濟代價。由“下鄉抓綠”搞起的“速成綠化”,花草樹木一般長勢不好,成活率不高,其效果很不理想。有的當時看上去“很美”,其實只是“曇花一現”。
編輯:Agg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