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技術哲學維度的解讀
文明在其內涵上同野蠻和愚昧對應,它標志著人類社會開化狀態和進步程度。生態文明的適時孕育和初露端倪不僅反映歷史必然和時代要求,而且賦予新的文明形態以艱巨使命和豐富內涵。
生態文明的結構特征
就方法論而言,生態文明的特征可以從其對立面找到根據。從工業文明到生態文明,是以傳統物理學為基礎的機械自然觀讓位于以生態學為基礎的有機自然觀;以人類的短期與局部利益為尺度的傳統價值觀,讓位于以人和自然和諧發展的綜合價值觀;以片面追逐經濟增長指標為特征的傳統發展觀,讓位于以“生態-經濟-社會”系統協調發展為特征的科學發展觀;更為重要的是,對于人類已有技術體系和能源動力應進行生態化的改造甚至更新換代。
而所有這些都將離不開現實實踐者??人的素質的提高,也就是實現從樸素的環境意識到以生態世界觀和方法論為核心,以生態價值觀和倫理觀為觀照,以生態思維方式和行為規范為主要內容的人的現代生態意識的全面強化與有效提升。在此有必要指出,科技作為生產力發展的手段,在當代為恢復與治理已遭破壞的自然生態環境、預防能源枯竭資源短缺以及尋找更新替代能源提供強有力的杠桿,尤其是先進生產力系統中具有較強生態意識的勞動者,應該通過各種形式的有效調控,通過技術滲透的中介環節來影響生態系統,以實現生產力系統和再生產過程的科學發展與和諧發展。
生態文明是以生態化主導型為前提基礎、兼容并蓄多種文明模式的整合體??從縱向維度上,具有前農業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有序傳承性的特征;在橫向維度上,具有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有機生態化的特征;在整體效益上,具有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節約有限資源、提高能源效率的有效統攝性的特征;在技術保障上,具有講求科技的生態含量、節能技術的推廣和生態技術的訴求,促使一切有害生態環境的生產技術將受到限制直至淘汰,特別是對消耗高、污染重、技術落后的工藝和產品實行強制性淘汰制度,而無害生態環境的生產技術將得到重視直至積極推廣;在能源利用上,具有能源結構轉變的多樣化,當代過渡能源的再生化,生態能源的規模化以及常規化石能源的清潔化改造、過渡能源的積極開拓和生態能源的規模化提升的特征。
生態文明的技術體系
科技是文明進步的巨大杠桿。現代科技應該而且也有可能成為開發自然資源,提高生產力和優化生態系統功能的重要手段。
首先,科技的生態含量。就是說,人們在科技活動中,在最大限度地為經濟增長與社會發展效力的同時,又不對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的生態環境和資源能源的永續利用構成實質性威脅,并用具體有效的科技開發,而不是用抽象空洞的口號去降低經濟社會發展的環境資源代價。
其次,節能技術的潛質。當代世界科技進步的方向已由傳統以擴大企業生產能力為中心,轉向科學利用資源上來,呈現出重視能源、原材料和自然資源并把降低物質消耗,變資源消耗型粗放型封閉單程利用,為資源節約型集約化循環重復利用,來規范科技進步的方向。
再次,生態技術的實質。這就是發展保持人類可持續發展的科技體系,促使人類逐步轉向節約資源能源、保護生態環境、提高經濟效益的生產體系。包括三個構成:一是綠色適用技術:生態技術的微觀層次。舒爾曼提出“替代技術”即小技術。二是環境保護技術:生態技術的中觀層次,專門為保護生態環境而研制和設置的現代技術體系。三是科技體系綠化:生態技術的宏觀層次。實現整個科技體系的綠色化,尤其是作為未來的中心生產技術的生物技術及其生態化,從根本上防治和防止經濟發展中的生態環境問題,為生態文明提供全面有力的技術支撐。
生態文明的能源基礎
能源既是文明進步的動力,又是文明進一步發展的基礎。在傳統文明向生態文明轉型的關鍵期既不能割斷歷史徑脈又應有所突破,是不可再生能源向可再生能源的轉移遞進甚至轉換替代的過程。
首先,能源結構及其多樣化。國際應用系統分析研究所回顧世界能源在過去150多年的歷史發展狀況,認為,其一,世界能源結構發生了三大轉折,目前已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由19世紀50年代的以木炭為主、煤炭為輔,到20世紀60年代中期轉變為以石油為主,煤炭、天然氣、木材、核能同時并存的能源結構。其二,世界能源經歷由低效、高污染能源向高效、清潔能源發展的轉變過程。其三,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后,世界能源結構由石油時代向石油、天然氣時代轉變的發展趨勢。
其次,過渡能源及其再生化。當前的資源危機無論從資源短缺還是從能源消耗造成生態退化和環境污染層面都是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極大挑戰。我國能源結構以燃煤為主,煤炭占商品能源的73%,煤是高污染能源且利用率較低,因而向新能源結構過渡和轉換就顯得極為迫切。
再次,生態能源及其規模化。太陽能與風能、生物質能并稱世界三大再生潔凈能源。在這些領域加大研發力度,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對于中國而言,雖然存在著諸多棘手的難題并面臨著極為嚴峻的挑戰。但我們已具備了良好的發展開局和廣闊的發展前景??科學發展觀的確立與經濟發展方式的轉換;循環經濟模式的運作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強化;資源節約型與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建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推動與技術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生態環保技術和產業的研發與清潔能源體系的構筑;小康社會的全面建設與和諧社會的構建;如此等等。因此,我們既應高瞻遠矚,又應立足國情,真正走出中國特色的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生態文明之路。
編輯:Agg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