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一小時”:適得其反
在我25年的環保行動中,我經歷過許多令人眼前一亮的抗議活動,也見過不少毫無意義的失敗案例。但世界自然基金會的“地球一小時”行動注定是我見過的最誤入歧途、適得其反的環保活動之一。
表面看來,“地球一小時”是一個相當不錯的主意,它符合一個大型活動的所有標準。周六晚8:30關燈一小時是一件簡單易行,容易推廣的小事。
這個活動容易引起高度關注。這是一個人人都可以參與的活動,可以吸引個人和大企業加入。世界自然基金會預期全球會有幾億人參加這項活動。此外,“地球一小時”最大的長處在于它不僅是一個象征,更可以對“減排”的中心目標做出積極的甚至是可以考量的貢獻。
聽起來好極了。但我們先來看一下一個假設:這個活動實際上并不能減少任何溫室氣體排放。電力公司總是保留一些備用發電能力,而在這用電需求突然下降的一個小時中,供電公司的渦輪發電機會繼續工作,為一小時后的用電新高峰做準備。
考慮到這一舉動純粹是象征性的,我們需要更深入地拷問這項活動:這個活動的對象是誰?它要表達什么?它對目標群體先入為主的態度和看法又有怎樣的影響?
如果目標群體是支持和投入環保事業的環保主義者,那么這次的抗議活動效果還算不錯。環保主義者本來就相信環境變化的事實和象征性的軟性大眾運動。他們本來就接受減少能源消耗和關閉電器開關這些觀念??即使他們在行動上并不是無可指摘。
但現在的事實是,我們最不需要向環保主義者布道。發動那些關心環境變化,但對環保主義者和政府行動的動機持有矛盾態度的普通大眾才是我們絕對的第一要務。
正是在我們關注的這些群體里,人們經常對環保行動采取敵視態度,因為他們覺得“環保”只是某些人對他們巧取豪奪的借口。要求人們在黑暗中度過一個小時只能助長一個常見的偏見:環保人士想讓我們都回到穴居生活。
如果我們研究一下“地球一小時”深層次的象征意義,情況會更糟。加州大學的認知語言學教授George Lakoff認為,雖然人們都說會聽信表面的言論,但真正改變人們態度的是語言內包含的深層次象征意義。
“光”和很多正面的、令人欣喜的意象緊密相連:文明、真相、健康、智慧、安全、希望、生命和拯救。那些反對環保行動的人深知這一點,經常在他們的宣傳中使用夜晚電燈的形象,最為興奮、文明和進步的隱喻。
因此,很難想象還有什么比關燈更能傷害我們的環保事業。黑暗的隱喻有著巨大的負面意義:危險、腐朽和死亡。我們把黑暗時代視為野蠻殘酷的年景。迪蘭?托馬斯等詩人號召我們“怒斥光明的消逝”。在一戰的前夜,愛德華?格雷爵士說“全歐洲的燈光都熄滅了”。這樣的文化共鳴不能再差了。
目前壓倒一切的迫切需要,就是用更美好世界的前景鼓舞普通大眾,讓他們覺得環保行動完全是我們需要的、正面的。
我們也有許多正面的隱喻可以使用??擺脫化石燃料的危險和骯臟,擁抱太陽能的陽光;本地和社區的核心價值;健康飲食和運動帶來的健康生活;還有更宏大敘事下人類對一個更清潔、更智能、更高效的未來的不懈追求。
天哪。為什么過了這么多年,我們還是在犯這么大的錯誤?
譯言網譯
編輯:Agg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