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苗木生產“活”起來!
中國風景園林網訊 抓好苗木生產,是促進綠化美化事業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基礎和保障。
近幾年,在北方一些地區的造林綠化中,我們發現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則是,苗木生產結構不夠合理,品種也比較單調,一般都習慣種植楊樹、柳樹、槐樹這“老三樣”,而且多年“一貫制”,城鄉苗圃建設與綠化美化的實際需求遠不適應。尤其是一到植樹造林的季節,由于當地對苗木需求量大、且要求有固定標準,所以在造林綠化中常常出現“吃不飽”和“吃不好”的現象。因此,有的地方就自然會“舍近求遠”,到異地引進一些樹木和花草品種,尤其是一些用于“點綴”和“裝飾”城市、在當地又可以生存的“新 奇、特”品種。這樣一來,加大了綠化美化的成本,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同時,也助長了“大樹進城”和“綠色搬家”之風。這樣做的結果,我們不僅要付出沉痛的代價,也違背了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我們不希望靠“速成”和“走捷徑”的“拿來主義”發展綠化事業,期盼“自己動手、豐衣足食”,把力量切實“下”在苗木生產上,這是基礎的基礎,關鍵的關鍵,建設生態文明,必須搞好綠化美化。而要抓好綠化美化,就必須堅持不懈地抓好苗木生產。
首先要按照“城鄉一體、統籌發展”的原則,著眼于從當地實際出發,根據發展綠化事業的需要,因地制宜,科學規劃規劃和建設一些苗木生產企業以及具有一定規模的苗圃場,形成國家、集體和個人、層次分明的生產格局,逐步調整和優化生產結構。同時,要適應市場需求組織生產,克服苗木生產上的“盲目性”。因為城鄉綠化美化也在“創新”發展,如果我們的苗木生產不適應,特別是品種稀少、搭配不合理的話,那也會出現“難賣”和“滯銷”的被動情況,甚至出現“供過于求”的反常現象。其次要適度、適宜引進一些觀賞性強、成活率較高的苗木品種。從植物生長習性、土壤環境等方面,搞好可行性調研,認真篩選優良品種,引進后采用科技手段,精心培育,管理措施要跟上。三是實施“規模推廣”。主要指異地引進的苗木品種。通過實地進行試驗,成功后再進行“大面積”推廣。因為進幾年有許多地方都吃了“引進”的虧,樹木成活率不高,不得不進行“重復引進”,以便“統一標準”。殊不知,這樣做會進一步加大綠化成本。(許貴元)
編輯:Agg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