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利用森林、濕地為城市“加濕”
現在,應該不少人都會為創造一個舒適宜人的“小環境”而在家里進行加濕。但是,你想象過給自己生活的城市也“加濕”,從而創造一個同樣舒適宜人的“大環境”嗎?
水質污染、空氣干燥已漸成常態
的確,人為活動對城市生態的影響正空前加大,依靠自然生態系統調節氣候、增加濕度在規模不斷擴張的城市已不大可能。對城市而言,水質污染、空氣干燥、地下水位下降等已漸成常態。因此,充分利用森林、濕地等為城市“加濕”,從而更好地維護并改善城市自然生態,是一個不能不讓人高度關注的話題。
看看我們生活的城市,還有水質清澈的河流嗎?還有飛鳥翩躚的濕地嗎?還有水汽氤氳的晨霧嗎?可惜,幾乎沒有!這盡管與硬化地面太多不利于雨水蓄積、熱島效應加劇導致降雨幾率減少等諸多因素有關,但缺乏大規模的城市森林與濕地應該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原因。一個到處充滿水泥、塑料、鋼筋、玻璃等物質的世界,怎么可能為我們人類“制造”出更多水分?
前不久,位于瑞士格蘭特的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組織在土爾其首都伊斯坦布爾召開了“世界水資源論壇”,向全世界號召更多地利用森林與濕地為城市提供更多水源,從而節省更多水費。“世界上許多城市都已經認識到,水源地的保護具有經濟效益。因此,這些城市都不會伐盡森林或者排干濕地,而是保持它們的自然狀態,這樣可以節省數十億美元的昂貴基礎設施投資費用。”該聯盟水資源項目部的負責人馬克?史密斯說。
森林、濕地在城市幾無立錐之地
保持森林或濕地的自然狀態?這對于我們身邊的城市來說,似乎是一個不小的挑戰。長期以來,我們喜歡的是改造和改造之后以施肥、澆水來精心照料的城市景觀,比如荒地毀掉后改造成花園、雜草鏟掉后改造成草坪、野樹砍掉后再改造成彩葉樹帶……總之是改造并照料城市環境里的一切。當然,更多的還是將田地、原野等改造成樓群。不到10年,你印象中的麥田有多少現在已成為住宅區?相信每個人都數說不清。
可是這樣,我們離充足的水源就越來越遠了。記得今年春節期間上映的影片《馬達加斯加2》嗎?叢林里那群迷失的旅行者在河流上筑起大壩,并在兩岸興建住宅,從而導致下游的動物失去了水源。現在,我們就是那群動物??必須為自己尋找充足水源的動物。不同的是,我們是自己將森林、濕地等逐出城市從而導致環境的干燥、炎熱。
曾經有投資家預言,未來,水而不是黃金才是最珍貴的投資品種。誰說又不是呢?可以想見,隨著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失去森林、濕地等自然生態的庇護,水將逐漸會成為多么稀少因而珍貴的物品,在像北京這類沒有大江大河流經的城市尤其如此。
聯合國日前發布報告警告說,全球日益短缺的清潔用水可能會招致地區沖突和戰爭,危及社會經濟發展。氣候變化、污染增加以及工農業對水資源的更高需求,再加上水處理工廠的投資不足,這些問題都使得居民生活與商業利益的沖突顯現出來。顯然,在維護并改善城市自然生態品質方面,我們不能無視城市森林與濕地不可替代的作用。
城市不能失去森林與濕地的庇護
據報道,印度尼西亞的首都雅加達緊靠森林,自然生態保持良好,樹木保護著60條溪水、河流免于被蒸發、被侵蝕。這些城市綠色基礎設施因此也給這座城市提供了便宜的飲用水,每年給這座城市節省了15億美元的水費,而不用耗資從很遠的地方輸入水源、或者凈化水質。此外,對于像委內瑞拉首都加拉加斯這樣的城市來說,保護當地的水源涵養地已成為有效手段,這使得該市能夠減少用于建設管道、泵站的投資。
很顯然,城市不能失去森林與濕地的庇護。城市森林作為城市的綠色基礎設施,也是城市惟一有生命力的基礎設施,其地位永遠無可替代!而在為城市“加濕”方面,培育城市森林、保護城市濕地等自然生物手段,其實遠比其他工程措施要更為有效而長久。
試想,維護一套大型水質凈化裝置需要耗費多少?其效益又能有多大?而培育一片城市森林我們最需要付出的應該就是大片用于造林的土地了。有了大片林地和規模可觀的森林,城市生態環境自動開始一個良性循環:氣溫下降、空調減少、熱島效應緩解、降水概率增加、林木涵養水分能力提高、城市地下水位逐漸升高、自然植物生長茂盛……城市森林的長期生態效應是其他工程措施永遠也發揮不出來的。
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預測,到2025年,世界上三分之二的地方都將面臨水源短缺,一些國家將經歷水源質量和數量的雙重下降,這將會導致地區沖突和疾病傳播。
所以,利用森林、濕地等綠色基礎設施為城市“加濕”的深遠意義是不言而喻的。我們期待我們生活在其中的城市能出現更多這樣的基礎設施,而且越快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