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規劃本該成為“規劃”的題中之意
生態規劃本該成為“規劃”的題中之意
--所有的規劃都應先過“生態關”
4月9日,珠海斗門黃楊河華發水郡生態濕地公園的規劃方案首次亮相。在保障水生動植物的棲息場所,改善基地生態環境的同時,濕地公園將建成富有景觀、游覽、休閑和教育價值的綜合項目,該生態公園內還將設綠色生態廊、蝴蝶園、濕地資源中心等環保型參觀游覽設施。這是記者昨日從該規劃方案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的。
按理來說,公園當然應該是環境清幽,生態良好之地,只有環境好了,生態優了,公園才能真正成為公眾休憩身心之地,城市也才能因此而擁有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后勁。然而,令人遺憾的是,本該成為生態環境保護區域的公園,在商業思維和利潤最大化的意識之下,卻日漸變味。君不見,鏟除綠地、砍伐樹木開辟機動車道,占用生態綠地和水域開展收費型娛樂設施,幾乎成了公園開發的潛規則,如此利益至上的破壞型規劃對于公園而言無疑是自擺烏龍之舉。
不難看出,在毫無約束、缺乏底線的獲利意識驅動下,最該保護生態的公園卻遭生態破壞,甚至公園規劃本身成為破壞型規劃,其實并不奇怪。而公園規劃的利益訴求過重以及生態理念缺失,則是令公園規劃與生態保護底線背道而馳的根本誘因所在。從這個角度來看,珠海對黃楊河生態濕地公園的規劃方案,首先將保障水生動植物的棲息場所,改善基地生態環境作為公園規劃的生態前提,無疑可圈可點。公園規劃有了生態先行的意識,當然才真正有望避免公園規劃“自擺烏龍”現象的發生,
事實上,生態意識,不僅僅應該成為公園規劃的前提,更應該成為所有市政規劃都必須遵循的準則。從科學發展觀的角度出發,任何以破壞生態為代價的規劃,其本身就是“殺雞取卵、涸澤而漁”的行為,盡管乍一看來這類“利益至上型”規劃似乎能夠更實現賺錢盈利,也更容易產生效益,但這些效益的取得其實無不是短壽的,不僅如此,既然“殺雞取卵”透支了未來,其代價與成本甚至遠超效益本身,真要算計的話,也是十足的虧本買賣。基于上述視點,所有規劃其實都應先過“生態關”,而“生態規劃”也更應成為規劃的題中應有之意。
編輯:roy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