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農業大學試辦“合作社專業教育”
經過前期的師資招聘、課程設計等準備工作,青島農業大學合作社學院在成立一年后,于今年3月16日舉行了合作社專業課程班開學典禮 。
盡管開設的只是短期的專業課程班,并非正式招生,但是作為我國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一個專門培養合作社人才的教學機構,其所開設的合作社課程到底教授哪些內容?學生們如何看待這一專業?合作社專業教育怎樣才能更貼近實際?學生畢業后的出路在哪里?懷著對上述問題的興趣,記者探訪了作為新生事物的青島農業大學合作社學院。
學生興趣高
3月26日上午,在青島農業大學合作社學院的教室內,70多名學生正在聽執行院長李中華講授合作社組織學。三節課上下來,李中華先后講授了合作社的組織機構、股金分紅、合作社成員的權利和義務等內容。下課后,李中華還被學生們圍住詢問有關內容。
“現在辦的叫合作社專業課程班,屬于短期培訓,學員是從即將畢業的大四學生里選出來的。”李中華介紹,“學院發布招收學員的消息后,有 300多個同學報名,最后從中錄取了94人,錄取的學員來自農業經濟、財務管理等不同專業。”
張卓是青島農業大學園林園藝專業大四學生,知道學校要辦合作社專業課程班的消息后,他馬上就報了名。“主要是出于個人興趣。”在來自農村的張卓看來,合作社有利于農村經濟發展,很希望能從事相關工作。張卓說,其實他已經找了一家制藥公司的工作,并已開始崗前實習,但是,為了上課程班,他放棄了這個工作機會。
在采訪中,與張卓一樣對專業合作社感興趣的同學不在少數,但是,也普遍地對合作社的實際運作接觸很少,大多來自老師的介紹和媒體的報道。
據李中華介紹,此次課程班是集中授課,主要開設合作社經濟學、合作社組織學、合作社國際經濟運動與思想史、合作社營銷學等課程。
為合作社發展培養人才
關于創辦合作社學院的原因,在李中華看來很好回答,就是“為中國的合作社發展培養更多的專業人才”。
據他介紹,2007年《農民專業合作社法》開始實施后,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始在全國各地雨后春筍般地出現,但是,各地在探索發展合作社的過程中,也出現了人才資源不夠的情況。“農民專業合作社中有文化、懂技術、會管理、能合作的帶頭人很少,大專院校、政府主管部門能夠研究合作社、講授合作社的人才也不多。”此外,在各地發展合作社的過程中,也存在操作不規范、掙政策錢、急功近利等行為,“合作社的發展需要規范”。
“之所以要成立合作社學院,主要是希望能夠比較系統地培養相關人才。”李中華說,“之前,學校也開設過合作經濟的課程,但是影響有限,也不系統。”
雖然目前開設的只是短期課程班,但是成立了合作社學院,總是要正式招生的。隨之而來的問題是:人才培養了后,要到哪里就業?對于學生的畢業去向,學校的宋曉凱老師認為“要所有的學生都從事與合作社相關的工作并不現實。”
“學合作社不一定非得從事合作社工作,主要還得尊重學生的選擇。”李中華表達了同樣的看法:“當然,也很希望同學們能學以致用,能到農村創辦合作社,幫助農民管理、 指導合作社,包括到基層政府、相關的農業管理部門、行業協會等工作。”但是,李中華也承認,從長遠來看,如何吸引畢業生到農村從事相關工作是合作社教育必須面對的問題。“除了國家的政策引導,大學生也得轉變就業觀念。”
教學力求貼近實際
現在,青島農業大學合作社學院共有 12名專職教師,都是建院后陸續招聘的,其中一半留學日本,此外,還有 40多人的兼職教師隊伍。 在教學過程中,如何與現實貼近是老師們必須面對的問題。
除了理論課的講解要通俗、 盡量與實際貼近外,學院也將開設實務課程,組織同學們模擬合作社的理事會、參事會的運作,模擬社員大會,模擬商務談判、登記注冊等。
此外,李中華介紹,學校還將利用社會培訓積累的資源,幫助同學聯系到農民專業合作社實踐的機會,讓同學能對合作社有更直接和更深入的認識。